南岳衡山有黃腹角雉、穿山甲、斑羚、松雀鷹、虎紋蛙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
1,黃腹角雉
黃腹角雉(學名:Tragopancaboti),別名角雞、吐綬鳥,全長約50(雌)~65(雄)厘米。雄鳥上體栗褐色,滿布具黑緣的淡黃色圓斑。頭頂黑色,具黑色與栗紅色羽冠。飛羽黑褐帶棕黃斑。下體幾純棕黃,因腹部羽毛呈皮黃色,故名“黃腹角雉”。有翠藍色及朱紅色組成的艷麗肉裙及翠藍色肉角,于發情時向雌鳥展示。雌鳥通體大都棕褐色,密布黑、棕黃及白色細紋,上體散有黑斑,下體多有白斑。
2,穿山甲
穿山甲(學名:Manispentadactyla):頭體長42-92厘米,尾長28-35厘米,體重2-7千克;鱗片與體軸平行,共15-18列。尾上另有縱向鱗片9-10片。鱗片棕褐色,老年獸的鱗片邊緣橙褐或灰褐色,幼獸尚未角化的鱗片呈黃色。吻細長。腦顱大,呈圓錐形。
棲息于丘陵、山麓、平原的樹林潮濕地帶。喜炎熱,能爬樹。能在泥土中挖深2-4米、徑20-30厘米的洞。末端的巢徑約2米。以長舌舐食白蟻、蟻、蜜蜂或其他昆蟲。
3,斑羚
斑羚(學名:Naemorhedusgoral):體形較小,平均體長1000毫米左右,肩高約510毫米。頜下無須。具足腺,無鼠蹊腺。雌雄兩性均具角,角長128-150毫米,橫切面呈圓形,二角由頭部向后上方斜向伸展,角尖略微下彎。
為典型的林棲獸類,棲息生境多樣,從亞熱帶至北溫帶地區均有分布,可見于山地針葉林、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和山地常綠闊葉林,但未見于熱帶森林中。常在密林間的陡峭崖坡出沒,并在崖石旁、巖洞或叢竹間的小道上隱蔽。一般數只或10多只一起活動,其活動范圍多不超過林線上限。冬季交配,翌年夏季產仔,每產1仔,偶產2仔。
4,松雀鷹
松雀鷹(學名:Accipitervirgatus)小型猛禽,體長28~38厘米。雄鳥上體黑灰色,喉白色,喉中央有一條寬闊而粗著的黑色中央紋,其余下體白色或灰白色,具褐色或棕紅色斑,尾具4道暗色橫斑。雌鳥個體較大,上體暗褐色,下體白色具暗褐色或赤棕褐色橫斑。
5,虎紋蛙
虎紋蛙又叫水雞,它的個頭長得魁梧壯實,有“亞洲之蛙”之稱。雌性比雄性大,體長可超過12厘米,體重250~500克。皮膚較為粗糙,頭部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的斑紋。背部呈黃綠色略帶棕色,有十幾行縱向排列的膚棱,膚棱間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規則的斑紋,咽部和胸部還有灰棕色斑。前后肢有橫斑。由于這些斑紋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圓,趾間具全蹼。前肢粗壯,指墊發達,呈灰色。雄蛙具外聲囊一對。已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腹角雉
百度百科——穿山甲
百度百科——松雀鷹
百度百科——虎紋蛙
百度百科——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