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態特征不同
1、水母型通常是單體、營漂浮或游泳生活,極少數種是群體,有的群體可營固著生活。水母型身體呈鈴形或倒置的碗形,或傘形,向外凸出的一面稱外傘面(exumbrella)或上傘面,凹入的一面稱下傘面(subumbrella),下傘面的中央有一下垂的管稱垂唇(manubrium)。
垂唇的游離端為口,傘的邊緣有一圈觸手,鉤手水母下傘的邊緣向內伸出一圈窄的膜狀結構,稱為緣膜(velum),緣膜是水螅綱水母的特征。在缽水母類的水母均無緣膜。
2、章魚體呈短卵圓形,囊狀,無鰭;頭與軀體分界不明顯,章魚的頭胴部約7-9.5厘米,頭上有大的復眼及8條可收縮的腕。每條腕均有兩排肉質的吸盤,短蛸的腕長約12厘米,長蛸的腕長約48.5厘米,真蛸的腕長約32.5厘米。
平時用腕爬行,有時借腕間膜伸縮來游泳,能有力地握持他物,用頭下部的漏斗噴水作快速退游。腕的基部與稱為裙的蹼狀組織相連,其中心部有口。口有一對尖銳的角質腭及銼狀的齒舌,用以鉆破貝殼,刮食其肉。
二、所吃食物不同
1、水母都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殼類、多毛類甚至小的魚類為食。由于食物的機械刺激和化學刺激,引起水螅類動物伸長觸手,并放出刺絲囊以纏繞、麻痹、毒殺捕獲物,再將食物送入口中。
2、章魚,肉食性,以瓣鰓類和甲殼類(蝦、蟹等)為食,有些種類食浮游生物。這不是它喜歡不喜歡的問題,因為穩定的結構肌紅蛋白是章魚在深海生存的必要條件,它與龍蝦拼個你死我活,就是為了爭奪蝦青素(英文稱astaxanthin,簡稱ASTA)資源,蝦青素是最強的抗氧化劑,是保證肌紅蛋白結構穩定而不被氧化必要條件。
三、繁殖方式不同
1、水母雌雄異體,有生殖腺在近胃囊處。成熟的精子流入雌水母體內受精。受精卵發育成幼蟲離開母體,在水里游動一會兒后,沉下海底形成幼體,后變成水螅體,水螅體分裂成多個碟狀幼體,再發育成水母成體。水母雖然是低等的腔腸動物,卻三代同堂,令人羨慕。
水母生出小水母,小水母雖能獨立生存,但親子之間似乎感情深厚,不忍分離,因此小水母都依附在水母身體上。不久之后,小水母生出孫子輩的水母,依然緊密聯系在一起。
2、章魚雌雄異體。雄體具一條特化的腕,稱為化莖腕或交接腕,用以將精包直接放入雌體的外套腔內。每當繁殖季節,雌章魚產卵,長約0.3厘米,總數在10萬以上,產于巖石下或洞中。
孵化期間雌體守護在卵旁,用吸盤將卵弄干凈,并用水將卵攪動。雌性章魚一次性產卵后需要幼體于4-8周后孵出。幼章魚形狀酷似成體而小,孵出后需隨浮游生物漂流數周,然后沉入水底隱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水母(刺胞動物門缽水母綱動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章魚(章魚科多種動物通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