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樹種植方法:1、種植育苗地選擇育苗地應選擇土壤疏松、土層深厚的沙壤土,地勢平坦、排水良好、有灌溉條件的地塊為好。白皮松根系具有菌根菌共生,菌根菌對促進苗木生長具有良好作用,即可以促進苗木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提高苗木的抗旱、抗病能力。因此,白皮松育苗地宜連作。2、種子沙藏及催芽采用冬季室內層積沙藏及催芽。沙藏催芽應在土壤上凍前進行。選擇干凈且門窗完好的房屋進行全面消毒,把已消毒且濕度為60%左右的純沙堆放室內,用純布袋將種子與沙按1:3的比例裝好,使沙和種子體積占布袋總體積的30%~40%,然后將布袋平攤層埋沙中,沙堆上覆草簾,注意通風保濕防凍。翌年當種子有40%~50%裂口時即可播種。育苗方式采用容器育苗或高低床育苗。苗床育苗采用條播,每畝播種量40~50公斤,播后覆蓋塑料薄膜或稻草,覆蓋的稻草應用1%濃度的福爾馬林或多菌靈溶液消毒。3、苗期管理播后25天~30天幼苗帶殼出土,約15天殼自行脫落,此期要防止鳥獸破壞。種殼脫落后應加強立枯病的預防,每周用多菌靈、硫酸亞鐵2次~3次交替噴灑幼苗。用硫酸亞鐵的濃度為0.3%~0.5%水溶液,前面一人噴藥,后面一人緊跟噴水沖洗,否則容易發生藥害。幼苗生長過程中要適時適量澆水,注意松土除草。
松樹為常綠喬木,稀為灌木;枝輪生,每年生一節或二節或多節;冬芽顯著,芽鱗多數,覆瓦狀排列。葉有兩型:鱗葉(原生葉)單生,螺旋狀著生,在幼苗時期為扁平條形,綠色,后則逐漸退化成膜質苞片狀,基部下延生長或不下延生長;針葉(次生葉)螺旋狀著生,輻射伸展,常2針、3針或5針一束,生于苞片狀鱗葉的腋部,著生于不發育的短枝頂端,每束針葉基部由8-12枚芽鱗組成的葉鞘所包,葉鞘脫落或宿存,針葉邊緣全緣或有細鋸齒,背部無氣孔線或有氣孔線,腹面兩側具氣孔線,橫切面三角形、扇狀三角形或半圓形,具1-2個維管束及2個至10多個中生或邊生稀內生的樹脂道。球花單性,雌雄同株;雄球花生于新枝下部的苞片腋部,多數聚集成穗狀花序狀,無梗,斜展或下垂,雄蕊多數,螺旋狀著生,花藥2,藥室縱裂,藥隔鱗片狀,邊緣微具細缺齒,花粉有氣囊;雌球花單生或2-4個生于新枝近頂端,直立或下垂,由多數螺旋狀著生的珠鱗與苞鱗所組成,珠鱗的腹(上)面基部有2枚倒生胚珠,背(下)面基部有一短小的苞鱗。小球果于第二年春受精后迅速長大,球果直立或下垂,有梗或幾無梗;種鱗木質,宿存,排列緊密,上部露出部分為“鱗盾”,有橫脊或無橫脊,鱗盾的先端或中央有呈瘤狀凸起的“鱗臍”,鱗臍有刺或無刺;球果第二年(稀第三年)秋季成熟,熟時種鱗張開,種子散出,稀不張開,種子不脫落,發育的種鱗具2粒種子;種子上部具長翅,種翅與種子結合而生,或有關節與種子脫離,或具短翅或無翅;子葉3-18枚,發芽時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