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光譜
紅外光譜(Infrared Spectroscopy, IR) 的研究開始于 20 世紀初期,自 1940 年商品紅外光譜儀問世以來,紅外光譜在有機化學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現在一些新技術 (如發射光譜、光聲光譜、色——紅聯用等) 的出現,使紅外光譜技術得到更加蓬勃的發展。
紫外光譜
一般是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的是分子吸收電磁輻射后引起的電子態的躍遷.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反映的是分子的電子能級結構,可以用來判斷分子的共軛性質 (分子的共軛程度越大,光譜中譜峰會紅移,也就是往長波方向移動).紫外-可見吸收光譜一般用納米(nm)為單位.通常的檢測范圍200 ~ 900 nm。
兩種主要的不同就是能量的不同,紫外光譜是由分子的外層價電子躍遷產生的,也稱電子光譜;而紅外則是分子中某個基團的振動,能量要小。
拓展資料
光譜(spectrum) :是復色光經過色散系統(如棱鏡、光柵)分光后,被色散開的單色光按波長(或頻率)大小而依次排列的圖案,全稱為光學頻譜。
光譜中最大的一部分可見光譜是電磁波譜中人眼可見的一部分,在這個波長范圍內的電磁輻射被稱作可見光。光譜并沒有包含人類大腦視覺所能區別的所有顏色,譬如褐色和粉紅色。
光波是由原子運動過程中的電子產生的。各種物質的原子內部電子的運動情況不同,所以它們發射的光波也不同。研究不同物質的發光和吸收光的情況,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已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光譜學。
分子的紅外吸收光譜一般是研究分子的振動光譜與轉動光譜的,其中分子振動光譜一直是主要的研究課題。
在一些可見光譜的紅端之外,存在著波長更長的紅外線;同樣,在紫端之外,則存在有波長更短的紫外線。紅外線和紫外線都不能為肉眼所覺察,但可通過儀器加以記錄。因此,除可見光譜,光譜還包括有紅外光譜與紫外光譜。
參考資料-光譜-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