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家郁達夫在《南洋游記》中寫道“榴蓮有如臭乳酪與洋蔥混合的臭氣,又有類似松節油的香味,真是又臭又香又好吃”。所謂人不可貌相,在食物界,氣味也不能成為評價一款食物好不好吃的唯一手段。
對于臭的東西,每個人都有天生的抗拒心理。然而,有一種臭氣熏天的東西,卻贏得了許多粉絲的芳心,讓人愛,還愛得這么深沉!這就是榴蓮。
榴蓮雖然粉絲眾多,但它這種“臭”的屬性,卻是不可回避的話題。美食評論家理查德·斯特林寫道:“對榴蓮之臭的最佳描述是……猶如松節油和洋蔥,再加點運動襪的汗臭味。這種‘沁人心脾’的臭幾米外就能聞到。”還有人把榴蓮的味道比作腐肉和松節油的味道。正因為如此,榴蓮往往被禁止帶上飛機和地鐵等交通工具。
榴蓮這酸爽的氣味是如何“成就”的?
有研究發現,通過采用質譜儀和氣相色譜儀分析泰國榴蓮提取物后,能夠檢測到50種離散化合物,并且有的榴蓮種類內外果皮及果肉揮發性成分還存在很大的差異,其中果肉揮發性成分以含硫化合物為主,主要為二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和二烯丙基四硫醚等,就是這類含硫化合物“成就”了榴蓮獨特的臭味;而內外果皮中揮發性成分主要以酯類化合物為主,這些酯類構成榴蓮之果香。
另外,榴蓮的各個部位還都檢測到有棕櫚酸、棕櫚酸甲酯、油酸乙酯等有機化合物。所有的這些揮發性化學成分共同構成了榴蓮果實的獨特氣味。
聞著臭,吃著香,來看看榴蓮有多好吃?
榴蓮的外觀像個大菠蘿,個頭與椰子差不多大小,每個重約1~ 1.8公斤。成熟時,外果皮呈土黃褐色,又像一個大刺猬,果殼堅硬,密生三角形刺。打開果殼之后,果肉淡黃或者乳白色,粘性多汁,非常柔軟,離近了一聞,氣味反而好了許多,倒能體會到一股奶酪的香氣,嘗起來軟粘味甜。除了生吃之外,也可去掉果內的籽核,將果肉以椰子汁、白糖、雞蛋等,加工煮熟來吃;更可以將果肉煮熟成漿,制成榴蓮糕、榴蓮酥等美味甜點。
就是這絕佳的口感,讓許多人喜歡上了榴蓮,甚至還會吃得欲罷不能。傳言,明朝萬歷年間,皇帝派三保太監鄭和率 60 余艘艦船近 3 萬人遠洋航行。天長日久,將士們想念父母妻兒,思念家鄉,但在島上吃過榴蓮之后,卻上了癮,竟使遠離故土的人們流連忘返。將士們因此戲稱此果為“流連”,“榴蓮”一名由此得來。
“水果之王”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榴蓮原產于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柬埔寨、緬甸和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和南亞的熱帶國家。20 世紀 50 年代傳入我國,現在在廣東、廣西、海南、云南南部和臺灣南部都批量栽培。榴蓮親切地被我國南方地區人民和亞洲熱帶國家的居民稱為“水果之王”。不僅僅因為其口感的卓越,更因為它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檢測表明,每 100 克果肉中脂肪和蛋白質含量分別為 3.3 克和 2.6 克,接近牛奶的含量。并且含有豐富鐵、硒等礦物質和B、E、C、A 等維生素。更有醫學研究表明,從榴蓮汁液和果皮中提取出的蛋白水解酶,口服后能促進體內纖維蛋白的水解,將血液凝塊溶解,改善體液局部循環,從而有利于炎癥、水腫的消除。榴蓮這么好吃又這么有營養,受到這么多“臭味相投”的粉絲熱捧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