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問題的性質,社會問題可以分為象征性問題。
1·從社會問題發生的領域劃分:政治性社會問題、經濟性社會問題、文化性社會問題和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問題。
2·從社會問題的具體表現形式劃分:人口問題、環境問題、勞工問題、貧困問題、教育問題、家庭問題、交通問題、犯罪問題、生態問題等。
3·從社會問題的產生的歷史條件和地區差異分:普遍性社會問題和特殊型社會問題。
4·從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分:結構失調性社會問題和功能失調性社會問題。
拓展資料:
社會問題在各時代反映的內容各不相同,在當代,最突出的社會問題是:人口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勞動就業問題、誠信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和老齡問題。
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會問題之一,是當代許多社會問題的核心。雖然它在不同國家的具體表現各異,但其實質主要表現為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失調,人口增長超過經濟增長而出現人口過剩。以中國為例,當前社會生活和發展所遇到的種種問題,無一不直接地或間接地與巨大的人口壓力相聯系。
首先,人口壓力使社會在提供現有人口生活條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突出表現為就業困難,住房緊張,糧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壓力造成消費與積累比例失調、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降低等。
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嚴重。它是社會運行和發展的重大障礙。預測未來社會問題的主要矛盾將集中到生態環境上。如不及早解決,它將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甚至是全球性的、毀滅性的破壞。
勞動就業:
勞動就業問題源于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比例關系失調。這種失調在不同社會、不同地區表現形式不同。但它作為社會問題主要指人口過剩及經濟發展緩慢或停滯,造成勞動人口失業或待業現象。中國的勞動就業問題,首先表現為就業不充分;還存在現有從業人員冗員嚴重、勞動生產率低下、就業及待業人員素質低下等問題。
就業問題的社會后果,一方面妨礙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誘發社會動蕩及社會犯罪;另一方面,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而威脅整個社會結構的穩定性。
青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近30年來,世界各國青少年犯罪急劇增加,突出特點是:犯罪次數增多、犯罪年齡提前、蔓延廣泛、手段殘忍、團伙作案突出、反復性增強、改造難度加大。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以毆打、捆綁、禁閉、殘害或者其它手段對家庭成員從身體、精神、性等方面進行傷害和摧殘的行為。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體,使受害者身體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損害其身體健康和人格尊嚴。
家庭暴力發生于有血緣、婚姻、收養關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間,如丈夫對妻子、父母對子女、成年子女對父母等,婦女和兒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殘疾人也會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會造成死亡、重傷、輕傷、身體疼痛或精神痛苦。
老齡問題:
老齡問題又稱人口老齡化問題,一般指人口中60歲及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從而影響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問題。人口老齡化是新世紀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一項重大社會問題。在發達國家較為突出,不發達國家則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輕化掩蓋了這一現象。從人口年齡構成上看,中國將在20世紀末、下世紀初進入老年型社會。
但由于人口基數大,未來中國老年人口總數都將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齡化給社會、政治、經濟帶來一系列影響和問題,它要求對社會生產、消費、分配、投資、社會保障及福利、城鄉規劃等都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學術道德:
學術道德問題十分嚴重,尤其是全國多所高校不遵守基本學術道德規范而相繼卷入學術造假事件。例如2008年初西安交通大學退休教授楊紹侃等6名老教授對能動學院教授、長江學者李連生等2007年申報的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學術成果進行拼湊和包裝等嚴重學術不端問題進行實名舉報。李連生在2010年3月21日被西安交大認定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被取消教授職務,并解除教師聘用合同。
誠信問題:
誠信問題,在現今社會中誠信為題尤為突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岌岌可危。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