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脫氧鏈終止法的原理是什么?
雙脫氧鏈終止法的原理是什么?
雙脫氧鏈終止法是現在應用最多的核酸測序技術(也即第一代DNA測序技術),由Sanger等1977年發明提出。主要用于DNA基因分析。其原理是:核酸模板在核酸聚合酶、引物、四種單脫氧堿基存在條件下復制或轉錄時,如果在四管反應系統中分別按比例引入四種雙脫氧堿基,只要雙脫氧堿基摻入鏈端,該鏈就停止延長,鏈端摻入單脫氧堿基的片段可繼續延長。如此每管反應體系中便合成以共同引物為5’端,以雙脫氧堿基為3’端的一系列長度不等的核酸片段。反應終止后,分四個泳道進行電泳。以分離長短不一的核酸片段(長度相鄰者僅差一個堿基),根據片段3’端的雙脫氧堿基,便可依次閱讀合成片段的堿基排列順序。Sanger雙脫氧鏈終止法(酶法)測序程序操作程序是按DNA復制和RNA反轉錄的原理設計的。1.分離待測核酸模板,模板可以是D
導讀雙脫氧鏈終止法是現在應用最多的核酸測序技術(也即第一代DNA測序技術),由Sanger等1977年發明提出。主要用于DNA基因分析。其原理是:核酸模板在核酸聚合酶、引物、四種單脫氧堿基存在條件下復制或轉錄時,如果在四管反應系統中分別按比例引入四種雙脫氧堿基,只要雙脫氧堿基摻入鏈端,該鏈就停止延長,鏈端摻入單脫氧堿基的片段可繼續延長。如此每管反應體系中便合成以共同引物為5’端,以雙脫氧堿基為3’端的一系列長度不等的核酸片段。反應終止后,分四個泳道進行電泳。以分離長短不一的核酸片段(長度相鄰者僅差一個堿基),根據片段3’端的雙脫氧堿基,便可依次閱讀合成片段的堿基排列順序。Sanger雙脫氧鏈終止法(酶法)測序程序操作程序是按DNA復制和RNA反轉錄的原理設計的。1.分離待測核酸模板,模板可以是D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30/wz/18297620252.jpg)
雙脫氧鏈終止法是現在應用最多的核酸測序技術(也即第一代DNA測序技術),由Sanger等1977年發明提出。主要用于DNA基因分析。其原理是: 核酸模板在核酸聚合酶、引物、四種單脫氧堿基存在條件下復制或轉錄時,如果在四管反應系統中分別按比例引入四種雙脫氧堿基,只要雙脫氧堿基摻入鏈端,該鏈就停止延長,鏈端摻入單脫氧堿基的片段可繼續延長。 如此每管反應體系中便合成以共同引物為5’端,以雙脫氧堿基為3’端的一系列長度不等的核酸片段。反應終止后,分四個泳道進行電泳。以分離長短不一的核酸片段(長度相鄰者僅差一個堿基),根據片段3’端的雙脫氧堿基,便可依次閱讀合成片段的堿基排列順序。 Sanger雙脫氧鏈終止法(酶法)測序程序 操作程序是按DNA復制和RNA反轉錄的原理設計的。 1.分離待測核酸模板,模板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可以是雙鏈,也可以是單鏈。 2.在4只試管中加入適當的引物、模板、4種dNTP(包括放射性標記的ddNTP,例如32P ddNTP和DNA聚合酶(如以RNA為模板,則用反轉錄酶),再在上述4只管中分別加入一種一定濃度的ddNTP(雙脫氧核苷酸)。 3.與單鏈模板(如以雙鏈作模板,要作變性處理)結合的引物,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從5’端向3’端進行延伸反應,32P隨著引物延長摻入到新合成鏈中。當ddNTP摻入時,由于它在3’位置沒有羥基,故不與下一個dNTP結合,從而使鏈延伸終止。ddNTP在不同位置摻入,因而產生一系列不同長度的新的DNA鏈。 4.用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同時分離4只反應管中的反應產物,由于每一反應管中只加一種ddNTP(如ddATP),則該管中各種長度的DNA都終止于該種堿基(如A)處。所以凝膠電泳中該泳道不同帶的DNA 3’ 末端都為同一種雙脫氧堿基。 5.放射自顯影。根據四泳道的編號和每個泳道中DNA帶的位置直接從自顯影圖譜上讀出與模板鏈互補的新鏈序列。
雙脫氧鏈終止法的原理是什么?
雙脫氧鏈終止法是現在應用最多的核酸測序技術(也即第一代DNA測序技術),由Sanger等1977年發明提出。主要用于DNA基因分析。其原理是:核酸模板在核酸聚合酶、引物、四種單脫氧堿基存在條件下復制或轉錄時,如果在四管反應系統中分別按比例引入四種雙脫氧堿基,只要雙脫氧堿基摻入鏈端,該鏈就停止延長,鏈端摻入單脫氧堿基的片段可繼續延長。如此每管反應體系中便合成以共同引物為5’端,以雙脫氧堿基為3’端的一系列長度不等的核酸片段。反應終止后,分四個泳道進行電泳。以分離長短不一的核酸片段(長度相鄰者僅差一個堿基),根據片段3’端的雙脫氧堿基,便可依次閱讀合成片段的堿基排列順序。Sanger雙脫氧鏈終止法(酶法)測序程序操作程序是按DNA復制和RNA反轉錄的原理設計的。1.分離待測核酸模板,模板可以是D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