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是:貴陽市、遵義市、安順市、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銅仁市 、畢節市 、六盤水市?、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
拓展資料: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地處中國西南腹地,與重慶、四川、湖南、云南、廣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樞紐。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全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轄貴陽市、遵義市、安順市、畢節市、銅仁市、六盤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貴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暖風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
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早在24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已發現石器時代文化遺址80余處。觀音洞舊石器遺址被正式命名為“觀音洞文化”,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時代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位置境域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介于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 東靠湖南,南鄰廣西,西毗云南,北連四川和重慶,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 。全省總面積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面積的1.8%。?
地形地貌
貴州地貌屬于中國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嶂,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亙,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內最高點。
而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巖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積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境內巖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布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巖溶生態系統。
氣候
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2002年,省會貴陽市年平均氣溫為14.8℃,比2016年提高0.3℃。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是22℃~25℃,為典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
2002年,9個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興義市,為1480毫米;最少的是畢節市,為687.9毫米。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內各地陰天日數一般超過150天,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
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貴州氣候呈多樣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氣候不穩定,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干旱、秋風、凝凍、冰雹等頻度大,對農業生產危害嚴重。
水文
貴州河流處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上游交錯地帶,有69個縣屬長江防護林保護區范圍,是長江、珠江上游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全省水系順地勢由西部、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分流。
苗嶺是長江和珠江兩流域的分水嶺,以北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6.1%,主要河流有烏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陽河、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欄江、橫江等。苗嶺以南屬珠江流域,流域面積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百分之35.0,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貴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