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時:
負極反應:PbSO?+2e?=Pb+SO?2?。
正極反應:PbSO?+2H?O=PbO?+2e-+4H++SO?2-。
放電時:
負極反應:Pb-2e+SO?2-=PbSO?。
正極反應:PbO?+2e?+4H++SO?2?=PbSO?+2H?O。
鉛酸電池的基本結構是將二氧化鉛和金屬鉛制成的電極插入到稀硫酸溶液中。它以海綿狀的鉛作為負極,二氧化鉛作為正極,用硫酸水溶液作為電解液,它們共同參與電池的電化學反應。當電路接通時,正極的二氧化鉛得到電子變成硫酸鉛,而負極的鉛失去電子,也變成硫酸鉛。
當鉛和二氧化鉛固體都變成硫酸鉛后,電池沒電了。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將兩邊的硫酸鉛分別與外加電源相連,在電流的作用下,連接電源正極的硫酸鉛失去電子變成二氧化鉛,而連接電源負極的硫酸鉛得到電子變成鉛。也就是說,電池的電量又重新被充滿了。
擴展資料
發展歷史:
1859年法國物理學家普蘭特(Gaston Plante)發明了鉛酸電池。他于1860年向法國科學院送交樣品,這種電池利用兩個陶塊鉛皮,以橡膠片隔開,中間用橡膠條隔開,浸在10%的稀疏酸中。
這種電池的獨特之處是,當電池使用一段使電壓下降時,可以改變電池的正負極,使電池電壓回升。如此反復進行,所得產品能以比當時任何一次電池更大的電流放電。
1873年,西門子發明直流發電機,因為這種鉛酸電池能充電,可以反復使用,所以稱它為“蓄電池”,又稱二次電池。
1881年英國物理學家福特采用糊狀氧化鉛技術,鉛的氧化物(一氧化鉛或四氧化鉛)以稀硫酸合成鉛膏,涂在具有許多凹凸面的鉛板上,放在稀硫酸中進行電解而形成極板,這樣可在短時間內得到較大容量的極板。
1881,英國人色隆(Sellon)發明了鉛銻合金板柵,這種板柵與富爾涂粉方法結合,出現了所謂涂膏式極板。這種生產方法簡易可行,大大便利于生產。涂膏式極板進一步發展,另外又產生了管式的極板。
1882年,格拉斯頓和特拉普提出了雙極硫化理論,從此建立了公認的鉛蓄電池工作原理;
1883年,圖德發現在稀硫酸中加腐蝕劑如過氯酸鉀等,制成正極板的方法;雖然生產仍比涂膏式復雜,耗鉛也多,但壽命特長。
1911年,開始生產鉛蓄電池。鉛酸電池是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應用的可再充電池。鉛酸蓄電池生產受到兩項大的推動力:一是汽車開始用它來做起動、照明、點火三項任務。
二是電話業采用鉛酸蓄電池作為備用電源。從此以后鉛酸蓄電池用在汽車、摩托車、鐵道、礦山、通信等工業,開站穩了腳跟—直到現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鉛酸蓄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