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剔尖:
剔尖又稱撥魚、剔撥股,是發源于山西運城、晉中等地,流行于晉、蒙、陜、冀等地的一種傳統面食。剔尖的制作方便快捷,口感香滑筋道,又容易消化,因而廣受大眾青睞,是山西面食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
剔尖兩端細長,中間部分稍寬厚,白細光滑,軟而有筋,澆上澆頭,再配以調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
一般來說,白面、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雜糧面、紅面等都可以用來制作剔尖。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撥板、鐵筷剔出的紅面剔撥股,粗細只有0.5厘米左右,半個小時即可供十幾個年輕后生同時進餐。剔尖技藝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婦女的拿手好戲,較紅面剔尖速度更快,變化更大。
2.山西拉面:
山西拉面,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西北城鄉獨具地方風味的漢族面食名吃。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拉面源于何時尚待考究。但據清末陜西薛寶辰所著《秦食說略》記載,當時在山西、陜西一帶流行一種“楨面條”(按:楨一扯、拉):“其以水和面,入鹽、堿、清油揉勻,覆以濕布,俟其融和,扯為細條,煮之,名為楨面條。
相傳,拉面源于山東省膠東半島的福山一帶,因有”福山拉面“之稱。拉面傳入京都,受到皇帝的贊賞,賜名”龍須面“,于是拉面又成為御膳房的常備食品。至于拉面何時傳入山西或本來就由山西土生土長,無從考究。但山西人善于制作拉面和普遍愛吃拉面的習慣,卻是外地人不能相比的。至今晉中、晉北一帶,仍然保留著婚嫁用拉面待客、生辰用拉面祝壽的傳統習慣。
3.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的漢族傳統面食,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流行于北方。操作過程:將面粉和成團塊狀,左手舉面團,右手拿弧形刀,將面一片一片地削到開水鍋內,煮熟后撈出,加入臊子、調料食用,以山西大同刀削面最為著名。
山西刀削面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面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歡迎。它與北京的炸醬面、河南的燴面、湖北的熱干面、四川的擔擔面,同稱為中國五大面食,享有盛譽。
4.刀撥面:
刀撥面是山西一絕。是當地的漢族特色小吃。撥面用的刀是特制的,長約60厘米,兩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線,不能帶”鼓肚“。每把刀約2。5公斤左右重。用這種刀撥出的面十分整齊,粗細一致,斷面成小三棱形,每根長半米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