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門口有兩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兩座山正好擋在愚公家的門口,讓愚公每天進出家里都要繞好遠好遠的路!
有一天吃飯的時候,愚公突然對家人說要全家一起合作,把擋在門口的兩座大山移開。愚公和他的兒子、孫子,三個人一起扛著鋤頭,挑著扁擔,到山邊開始挖。
有一個叫作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們說:”愚公呀!你實在太糊涂了。你這么老了,還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讓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開來的!”
愚公聽了他的話,笑笑說:”智叟,你才糊涂呢!我雖然很老,我還有兒子可以繼續去做呀;兒子還會生孫子,孫子還會再生兒子,我們的子子孫孫可以一直搬下去。”
后來,山神和海神知道愚公要移山的事情,害怕愚公一家人永不停止的搬下去,會把山搬光,把海填滿,就跑去告訴天神,天神一聽:”嗯!這個愚公真是有恒心呀!我來幫幫他吧!”天神就派了兩個神仙去把王屋山與太行山背走,放到別的地方去,不再擋在愚公家門口了。
擴展資料
《愚公移山》的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時期。寓言作為諸子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戰國諸子闡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以及進行論辯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此文即選自《列子·湯問》第五章,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亦說明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