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索尼:
索尼對清朝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據記載,他兼通滿、漢、蒙古語言、文字,在后金對外交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皇太極親征喀爾喀時,索尼與奧巴所部斗勇斗智,迫使奧巴叩首,決計入朝,悔罪投誠。在對明朝的戰爭中,索尼因熟悉漢語得到了重用。后來,索尼還救過皇長子豪格。
順治五年,多爾袞遣索尼去盛京拜祭昭陵,出發時,貝子屯齊誣告索尼與圖賴等人謀立肅親王豪格,論罪當處死,朝廷予以從輕處理,索尼被奪官抄家,安置到了昭陵。順治八年,順治親政之后特召索尼回來,恢復之前的世職。累進世襲一等伯,提拔為內大臣,兼議政大臣、總管內務府 。
索尼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順治帝的認可,走向了權力巔峰。他的父親碩色,世居都英額,后又遷徙至哈達。努爾哈赤攻哈達后,碩色投奔了建州女真。索尼的父親碩色和索尼的叔父希福雖身居高位,但沒有太多突出的功績。
2.鰲拜:
早年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終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輔政時期飛揚跋扈,把持朝政,頗多惡跡,最后敗在少年康熙手中,雖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成為中國歷史上強悍不遜的權臣。
鰲拜不僅是戰場上的一員驍將,也是皇太極忠心耿耿的心腹。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逝世,滿洲親貴在帝位繼承上出現矛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與鑲黃旗擁立豪格,而多爾袞自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則擁立多爾袞。雙方爭持不下,形勢極其嚴峻。
鰲拜作為“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后堅決擁立其子為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繼位。他為此與睿親王多爾袞結下怨仇,在后者攝政期間,多次遭受殘酷打擊,三次論死。
鰲拜面對險惡處境,卻仍然不屈不撓,始終沒有迎合多爾袞。就此而言,鰲拜作為清初一員驍將,其性格是梗直倔強、敢于抗爭的。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一片赤誠,而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稱得上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臣。
3.遏必隆:
鈕祜祿氏,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后金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第十六子,母為努爾哈赤之女。遏必隆與鰲拜一樣,也立下了赫赫戰功。
1641年,遏必隆跟隨皇太極進攻明朝,攻薊州、攻夏津等戰役,他都有參加,且立過首功,被授予牛錄章京世職。1645年,遏必隆隨順承郡王殺李自成侄子李錦。此次,進二等甲喇章京。后蒙冤被貶。
順治帝親政后,遏必隆復職,授議政大臣,擢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4.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是忠臣嗎?不能只看他一時期的表現。在他歸順于順治帝后,倒也算得上是兢兢業業。但是蘇克薩哈在處理事情的問題上并不是那么完善。他身為正白旗的族長,卻胳膊肘往外拐,使得族人對他的領導極其不滿意。
在順治帝去世后,蘇克薩哈與其他重臣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與族人的矛盾也并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并且,蘇克薩哈在行使權力的期間,也并非絕對的公平公正。時常為了自己的利益損害其他族人的利益,為了討好別人而加害自己的族人。從這方面看蘇克薩哈并不講究道義。
蘇克薩哈什么清朝重臣,也確實為清朝社稷的建設做出過突出貢獻。為國家大事做出過重要的分析和決策。但是蘇克薩哈也看重自己本身的利益,為了本身的利益不惜不顧道義。
擴展資料:
四大臣輔政,康熙初年,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受顧命奉幼帝玄燁嗣承大統,為輔政大臣,史稱“四輔政時期”。至康熙八年(1669)五月,玄燁正式親政,凡八年零五個月。清世祖福臨死時,清圣祖玄燁年方六歲。清廷汲取順治初年多爾袞攝政時給統治階級帶來混亂的教訓,不復以親貴輔政,而以索尼等異姓勛戚功臣輔政。
順治本意四個輔臣可以互相牽制,不至于出現權臣專權。可他沒想到,鰲拜會一枝獨秀,權傾朝野。仔細想來,這種大臣輔政形式本身就存在問題。如果幾個輔臣中一頭獨大,勢必造成專權。如果幾個輔臣勢力相當,則勢必造成黨爭。無論哪種結果,都會造成政局的動蕩,威脅皇權。
歷史上只有一個輔臣造成專權的實例很多,對順治而言,多爾袞便是至深至大的痛。但有多個輔政大臣,最終仍然造成專權的實例也不少。漢武帝臨終前,任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共同輔佐少主。最終,金日磾死后,霍光與上官桀、桑弘羊之間矛盾激化。上官桀策劃誅殺霍光,反被霍光先發制人,一舉挫敗上官桀的政變圖謀。此后,便形成了霍光的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