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土面積937萬平方公里,美國的耕地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0%,為18817萬公頃,人均接近0.6公頃。
美國自然資源豐富,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美國大部分地區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較均勻,平均年降雨量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資源的擁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質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國土面積的55%,有利于農業的機械化耕作和規模經營。
美國的畜牧業和種植業并重,在美國的農業總產值中,2012年種植業占52%,畜牧業占48%。美國畜產品在世界上占有巨大的份額。
美國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都處于世界最發達之列。這得益于其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稟賦,更與經歷百年的歷史演化和市場競爭所形成的農業及相關產業的組織結構和經營機制構成的、有競爭力的生產方式密切相關。
擴展資料美國農業主要特點如下:
1、農業法規和配套體系完善。
美國作為移民國家,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但其農業部在1862年成立的時候就明確定位“農業是制造業和商業的基礎”。隨著工業的發展,農業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逐漸下降,但政府對農業采取了支持和保護的政策,使農業成為美國在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產業。
2、以小型家庭農場為基礎。
美國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農場的基礎。美國農場以家庭農場為主,公司型的農場越來越少。
3、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高。
美國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通過科學分化,使農業生產實現了地區生產的專業化,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生產帶,如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等。早在1914年,美國農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種植專業化,這種格局保持至今。
這種區域分工使美國各個地區能充分地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通暢的水陸運輸網的建立更進一步促進了區域分工專業化生產,而區域分工和專業化生產也有力地推動了附近地區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
4、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
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就領先世界各國最早實現了糧食生產機械化。
5、農業產銷一體化。
美國的農業體系被稱作“農工綜合企業”,在這個體系里就業的人數占全國勞動力的17%,大大高于農業本身所能吸收的勞動力。美國把在工業部門中先發展而后成熟的管理辦法、經驗引入農業,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實現產業化經營。
6、科技在農業生產應用廣泛。
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美國高生產率的堅實后盾。美國的經濟實力使它始終保持農業技術的領先地位。在保護環境、提高環境質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節省資源,提高農業產量和利潤率,改善農產品的品質,保持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作為美國農業研究的基本目標。
目前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等農業生物新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
7、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最有效地利用和節約農業資源,保持農業在國際上的可持續競爭力,美國高度重視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與機械的推廣和使用。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美國農業發展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