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來者可是諸葛孔明?
諸葛:正是。?
王:?久聞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為何要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
諸葛:我奉詔討賊,何謂之無名??
王:?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諸葛:曹賊篡漢,霸占中原,何稱有德之人??
王:?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卷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命所歸也!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 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樂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 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諸葛: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 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清諸位靜聽。昔日桓帝、靈帝之時 ,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兇,四方擾攘。黃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
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涂炭之苦!
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王: 你……諸葛村夫,你敢……?
諸葛: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于西川,繼承大統,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茍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 我、我、我……?
諸葛: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王:?你、你……啊……(墜于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
(注:以上是《三國演義》第93回的白話。)
擴展資料
王朗生平
1、王朗為漢末經學大家
據《三國志》記載,王朗為東海郡人,通曉經書,先是被任命為郎中,后升職為菑長,因辭官為老師、太尉楊賜守喪,舉孝廉,被徐州刺史陶謙推舉為秀才,后擔任會稽太守。孫策平定江南時,王朗戰敗投靠孫策。因被認為是儒雅之士,孫策釋放了他。
王朗流浪了一段時間,曹操慕名上書后征召入朝。王朗從曲阿輾轉數年才入朝,被任命為諫議大夫。曹丕稱帝后下詔推舉君子,王朗因推薦楊彪有功,辭官后又被勸說重新出山做官。
史載,王朗治學有方,頗受文人所敬仰,并屢有諫言,得到漢獻帝、魏文帝曹丕的信任,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等文集。
2、勸曹丕施政文武兼施
史書記載,曹丕曾問王朗等人,如何用道德的力量治理天下?王朗回答:施政者德高望重,施仁政、做好事,百姓會感念其恩,就不忍騙他;施政者能夠明察秋毫,官吏們也不敢騙他;施政者依法從事,百姓怕犯法也不敢騙他。
王朗說,上述3種情況效果相同,出發點卻不相同。要求下屬忠心,但盡忠不是單向的,施政者不義,下屬不會忠心。反之,下屬會感恩,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施以仁愛、道德,人們會有教養,即便違法也容易改正”,這就是文治。
王朗說,如果靠明察秋毫、嚴刑重法,人們過日子提心吊膽,或者尋找法律漏洞作惡,甚至逃脫法律制裁,自以為高明還不知恥,這就是孔子說的“靠法令治家,用刑罰治民,會導致做壞事的人想辦法逃脫制裁并不以為恥”。所以,施政者要權衡利弊,把握好平衡。
3、諸葛亮曾隔空痛罵王朗
在歷史上,諸葛亮曾隔空痛罵王朗。劉備死后,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等人寫書信給諸葛亮,稱魏國取代漢室江山是順理成章的,蜀國應該向魏國稱臣。自然,諸葛亮不會答應并大罵王朗。大意如下:
過去,西楚霸王項羽對民不施仁德,力量再強大,再有帝王威勢,最終身敗名裂,被漢室取代。如今魏國不吸取教訓,效仿項羽,即使曹操有幸不死,其后代也必然滅亡。你們這些家伙,如同蘇秦、張儀一樣憑三寸爛舌,顛倒是非,詆毀圣君,枉費心力,這也會被君子所不齒。
《軍志》說:“如果萬名戰士,以必死決心面對一切,就可以天下無敵。想當年軒轅皇帝率數萬勇士,擊敗四位帝王,一統天下。何況蜀國有幾十萬勇士在替天行道,你們這些有罪之人怎么能是我們的對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