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7月,重慶市渝中區沒有鄉鎮,只有11個街道。
渝中區共劃分為朝天門、解放碑、南紀門、七星崗、菜園壩、兩路口、大溪溝、上清寺、石油路、大坪、化龍橋11個街道。區政府在各街道設立辦事處,作為區政府的派出機構管理轄區事務。
擴展資料:
渝中區的歷史沿革:
周朝,屬巴國江州地域,為巴國國都所在地。
秦朝,置巴郡,屬巴郡江州縣地域,為巴郡和江州治所所在地。
從漢代至清代,區境先后屬江州縣、墊江縣、巴縣地域,為郡、州、路、府、省、縣治所所在地。
中華民國時期,1929年設重慶市,區境屬重慶市地域;1935年,重慶市下設5個區,第一至第四區在渝中區境;1939年,重慶市下設12個區,第一至第八區在渝中區境;
1942年,重慶市下設17個(陸上)區和1個水上區,第一至第八區和水上區的一部份在渝中區境;1946年,重慶市下設18個區,第一至第八區在渝中區境內。
在此期間,區境一直是重慶市政府所在地。抗日戰爭時期,區境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和永久陪都以及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軍重慶辦事處所在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5年11月第一區改稱市中區,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行政)委員會、西南軍區所在地,并一直是重慶市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1995年3月,市中區更名渝中區。
2006年,渝中區將13個街道調整為12個街道。其中,撤銷較場口街道、王家坡街道,設立石油路街道,調整6個街道行政區域范圍,保留5個街道行政區域和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2015年,渝中區部分街道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望龍門街道,調整朝天門街道、解放碑街道、南紀門街道行政區域范圍。調整后,渝中區轄11個街道。
參考資料來源:渝中區人民政府—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