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產生跟周人的禮樂文化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本身就是禮樂文化的產物。
《詩經》產生的文化背景,絕不是編一本詩集那么簡單的事。在現在我們要編一部詩集,可以說快則一個禮拜,慢則一兩個月,兩三個月,編一本詩選,那是很容易辦到的。
但是在那個時代非常難,而且在那個時代編一本《詩經》這樣的詩集,絕不是簡單地用來娛樂的,而是有政治的意義、文化的意義。
周人充分地發揮了樂的功能,以《詩經》作為媒介,全面地宣傳推廣禮樂制度,并取得了成功。
后來樂譜失傳了,但是《詩經》以其豐富的內容、和諧的韻律、感人的形象、深遂的思想為后人所喜愛并傳承至今。
擴展資料:
周人能夠在上下五六百年中編纂成這么一部偉大的詩集,這在當時語言、文字、音韻尚未統一,交通信息極不發達。
甚至整個國家都處于一個很松散的聯邦政權時代的局面下,這部語言統一、音韻一致、結構完善的《詩經》能夠產生并流傳下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這個奇跡的創作者就是周公。他們首先是收集詩歌,然后是整理詩歌,用統一的音韻、文字去改造詩歌,最后把它推廣出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