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的值是將檢查所得到骨密度(=XD)與正常年輕入群的D相比,以得出高出(+)或低于(-)年輕人的標準差(sD)數,是診斷骨質疏松癥最有意義的數值。z值是將檢查所測得的D與正常同齡人群的球比較而得出的值。雖然z值對診斷骨質疏松癥的意義不大,但是可以反映骨質疏松的嚴重。
對于中老年人,T值更具有臨床判定意義。
當T值為-1到-2.5時,提示骨密度減低,當T值<-2.5時,提示為骨質疏松。
對于兒童、絕經前女性及小于50歲男性,更需要看Z值。
但是與T值直接提示為骨質疏松不同的是,Z值即便<-2,也只是提示骨密度降低,“考慮”為骨質疏松,要確診是否是骨質疏松,還要結合實際情況才能判斷。
擴展資料
年齡與性別是影響人骨礦含量的因素之一。嬰兒至青春期骨礦物質含量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且無明顯性別差異。青春期之后,骨礦含量的增加男性較女性顯著,30-40歲達到最高峰值。以后骨礦物質含量隨年齡的增長逐漸下降,女性下降幅度較男性大。
有資料記載對50-65歲婦女橈骨遠端進行測量,每年骨礦物質含量下降率為0.0118g/cm/year;一個老年人其橈骨遠端的骨礦含量比骨峰值下降了39%左右。
體重、身高和骨橫徑也是影響人骨礦含量的因素之一。男性和絕經期前的婦女骨礦含量與身高呈正相關,絕經前和絕經后的婦女骨礦物質含量與體重呈正相關。由于骨橫徑的個體差異,使同齡人群的骨礦含量變化較大。
若以骨礦含量/骨橫徑(BMC/BW.g/cm2)對骨礦含量(BMC)進行修正,使同齡人正常曲線變異系數由12%降為9%,用多元回歸法處理,將身高、體重、骨橫徑考慮在內,則變異系數降至6%,老年人的變異系數由20%降至10%,兒童降至8%。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