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物經濟和符號經濟嚴重脫節
為了緩解生產不斷擴大與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戰后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采取金融自由化政策,大大刺激了金融投機活動。
大量資本從實物生產和貿易領域轉向金融和房地產投機場所,導致有價證券、存款貸款、外匯等無實物載體的虛擬資本劇增。
1980—1997年底,世界股票市場上的資本額增加了1388%,而同期西方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僅增加了60%。
90年代中期美國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指數年均增長超過20%,而其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只有3%左右。
國際資本市場每天的外匯交易額高達2萬億美元,但其中用于生產的僅有10%。金融資本高度虛擬化,日益演化為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符號經濟系統。
二、導致了金融加速擴張
這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
應當說,金融自由化的苦心沒有白費,金融擴張以及經濟泡沫化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和掩蓋了生產過剩的矛盾,但是又在更大的時空范圍制造了新的矛盾。
表面的繁榮與過度消費是建立在西方所謂“信用”以及第三世界大量的廉價商品向西方發達國家的集中與轉移基礎上的。
金融擴張使西方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透支經濟”,沒有實物經濟支撐的“透支經濟”遲早會發生信用危機,威脅到整個經濟的發展。
三、加劇了階級矛盾
資本主義無論怎樣變化,資本家階級的本性都不會改變。
他們擁有巨額資本,無償占有和共同瓜分勞動者的剩余勞動,仍然是名符其實的剝削者。
與過去相比,家庭式資本和個人資本家控制企業的方式有所變化,其中有些不再直接管理企業,而是采取控制股權和雇人管理企業的方法,由直接控制改為間接控制。
經理資本家的人數和作用增大,但是家庭資本和個人資本家的作用并未消失。他們憑借巨額資本和廣泛的社會聯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繼續起著“大吸血鬼”的作用。
不參加實際生產過程的資本家,則利用手中的巨額資本,從事證券投機活動,成為純粹的食利者和“真正的社會寄生蟲”。
四、貧富差距加大
人們看到,隨著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隨著資本主義的新發展,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
在美國,1980年時,大公司經理資本家的收入相當于普通員工的40倍,而今已上升到400多倍。1973—1993年,全國工人的實際工資以年均0.7%的速度下降。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億萬富翁的數目卻一路上升。據《福布斯》雜志預測,在下一個美國富豪的排行榜上,400個中將有250個是億萬富豪。
面對這樣的現實,即使是美國的《1999年總統報告》,也不得不承認:“競爭性的市場力量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造成的工資分配日益不平等,致使某些人發現,即使努力工作,仍然難以養家糊口”。
目前,沒有財產的家庭占40%以上,許多家庭的負債超過微薄的資產,約有20%的人生活在全國貧困線以下,2000多萬人缺乏足夠的食物,200多萬人露宿街頭。500個城市中,每6個人中就有1個貧困者。
擴展資料:
一、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的醞釀和爆發
歷史上,資本主義經歷過多次經濟危機,并在上個世紀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二戰之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恢復性的快速發展,同時其內在矛盾和問題也在加速積累。
20世紀末日本經濟泡沫破滅,至今未見起色。
二、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的特點
波及的范圍廣。次貸危機爆發后,美國為了自己先“上岸”,長期采取“量化寬松”政策等各種轉嫁危機的做法。這不僅不能消除危機,反而讓危機進一步擴散開來,威脅到世界各個經濟體。
三、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爆發的根源
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密切相關。壟斷資本的逐利本性一旦得不到遏制,必然導致經濟生活出現嚴重的供需失衡,進而導致經濟鏈條斷裂。
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大亨為了維持自己的高收益,不僅任由經濟泡沫泛起,更將劣質資產包裝成新的金融產品再賺一把,導致泡沫越吹越大、危機越來越深。實際上,危機的根源不是生產力過剩,而是供需結構不匹配。
參考資料:人民網-人民觀察:資本主義制度劣質化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