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8年7月,中國參與“人與生物圈計劃”申報了34個世界自然保護區。
分別是長白山自然保護區、臥龍自然保護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梵凈山自然保護區、武夷山自然保護區、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博格達峰自然保護區、鹽城自然保護區;
亞丁自然保護區、珠峰自然保護區、佛坪自然保護區、黑龍江興凱湖自然保護區、廣東車八嶺自然保護區、廣東封開黑石頂保護區、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寧德兔耳嶺自然保護區、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井岡山、陜西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蛇島老鐵山、汗瑪自然保護區、黃山;
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天目山自然保護區、茂蘭自然保護區、九寨溝自然保護區、豐林自然保護區、南麂列島自然保護區、山口自然保護區、白水江自然保護區、黃龍自然保護區、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寶天曼自然保護區、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達賚湖自然保護區、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
擴展資料:
人是生物圈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規模地改變生物圈,使其為人類的需要服務。然而,人類畢竟是生物圈中的一個成員,必需依賴于生物圈提供一切生活資料。人類對生物圈的改造應有一定限度,超過限度就會破壞生物圈的動態平衡,造成嚴重后果。
在地球上出現人類以后大約300萬年的時期里,人類與其周圍的生物和環境處于合理的平衡之中。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從對生物圈能施加的影響而言,并不明顯地超過其他動物。食物缺乏以及疾病等因素限制著人口密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