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是西方國家。
具體原因有:
1、俄國符合西方國家的定義。
西方國家指西歐、南歐、北歐、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由于這些國家大部分集中在歐美,所以有時也稱作“歐美國家”。西方指經濟上的資本市場經濟,政治上的民主共和體制,文化上的基督教地區。
2、俄國,全稱為俄羅斯帝國。又稱俄羅斯、沙俄、沙皇俄國或帝俄,別稱第三羅馬。是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為皇帝后,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羅斯國家。俄羅斯帝國是歐洲傳統強國和當時世界列強之一。
3、俄羅斯帝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并到處擴張,成為歐洲列強之一,并與中國清朝發生沖突。
中俄先后簽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同治三年,1864年)、《塔城界約續約》(同治八年,1869年)和《伊犁條約》(光緒七年,1881年)不平等條約,分別割占中國大西北以及“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現分屬蒙古、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總計70多萬平方公里。
《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100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俄羅斯帝國。同時,沙俄對土耳其發動一系列戰爭(俄土戰爭),奪得大片領土。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沙俄還曾干涉歐洲的1848年革命,一度自詡為歐洲憲兵。
4、身為一個歐洲的主要國家,俄羅斯帝國也參與了拿破侖戰爭。
1812年6月,法國皇帝拿破侖率領了60萬大軍侵略俄國,這支部隊比俄國正規軍大兩倍以上,而且裝備更加精良。但在拿破侖推進的同時,也同時面臨了過度擴張的問題。
俄國使用了焦土戰爭的策略,而拿破侖又遇上俄國寒冷的冬天,使得拿破侖遭遇了災難性的慘敗:不到3萬人能回到他們的祖國。在法國軍隊撤退之際,俄國軍隊則推進到中歐和西歐,最后到了巴黎的城門邊。在反法同盟擊敗拿破侖后,皇帝亞歷山大一世被視為“歐洲的救世主”。
5、西洋列強包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奧地利、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和東洋列強日本。以上統稱為”西方列強“。
擴展資料:
俄羅斯帝國是俄羅斯皇帝(主要是彼得大帝)為了挽救落后民族,喚醒俄羅斯新思想、新文化所建立國家。
俄羅斯帝國存在僅僅不到200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俄羅斯從一個落后窮困國家發展成強大軍事帝國,但帝國未能真正解決俄羅斯人窮困潦倒生活狀況。
另外,農奴制在帝國統治時期內也未能真正被廢除,盡管1862年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為俄國農奴自由奠定法律基礎,但保存過多封建殘余使俄國愈發落后,幾百年來歧視農奴傳統也未能被改變。
作為俄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國家,俄羅斯帝國未能完成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任務。因此,最終摧毀俄羅斯帝國并非俄國資本家,而是工人和農民。
但是,俄羅斯帝國建立,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國國際地位和政治軍事實力變化。自1721年俄羅斯帝國成立開始,歐洲任何國際政治問題(如反拿破侖戰爭的勝利,反歐洲革命的勝利),沒有俄國的干涉,都無法解決。俄羅斯帝國也被稱為“歐洲憲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西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俄羅斯帝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