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24幀每秒的影像才感覺像電影是因為“人眼視覺殘留”,具體說法有以下兩種:
說法1:是因為人眼的視覺殘留特性:是光對視網膜所產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其具體應用是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原因是由視神經元的反應速度造成的。其時值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是動畫、電影等視覺媒體形成和傳播的根據。
說法2:當物體在快速運動時, 當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繼續保留其影像1/24秒左右的圖像,這種現象被稱為視覺暫留現象。是人眼具有的一種性質。
人眼觀看物體時,成像于視網膜上,并由視神經輸入人腦,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1/24秒左右的時間,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眼睛的視覺暫留”。
擴展資料:
幀率和人類視覺
人類視覺的時間敏感度和分辨率根據視覺刺激的類型和特征而變化,并且在個體之間不同。人類視覺系統每秒可處理10到12個圖像并單獨感知它們,而較高的速率則被視為運動。當速率高于50 Hz至90 Hz時,大多數研究參與者認為調制光(如計算機顯示器)穩定。
這種調制光的穩定感被稱為閃爍融合閾值。然而,當調制光是不均勻的并且包含圖像時,閃爍融合閾值可以高得多,數百赫茲。關于圖像識別,已經發現人們在不間斷的一系列不同圖像中識別特定圖像,每個圖像持續少至13毫秒。
視力的持久性有時會導致非常短的單毫秒視覺刺激,其感知持續時間在100毫秒到400毫秒之間。非常短的多個刺激有時被認為是單個刺激,例如10毫秒的綠色閃光,緊接著是10毫秒的紅色閃光,被感知為單個黃色閃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幀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