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斯和開膛手杰克之間沒有任何關(guān)系。
1、夏洛克·福爾摩斯
歇洛克·福爾摩斯(英語:Sherlock Holmes),或譯為夏洛克·福爾摩斯,是一個由19世紀末的英國偵探小說家亞瑟·柯南·道爾所塑造的一個才華橫溢的虛構(gòu)偵探。福爾摩斯自稱是一名“咨詢偵探”,也就是說當其他私人或官方偵探遇到困難時常常向他求救。
故事透露福爾摩斯經(jīng)常能夠足不出戶就可以解決很多疑難問題,但是大部分故事都集中講述一些比較困難、需要福爾摩斯出門調(diào)查的案子。福爾摩斯善于通過觀察與演繹法和司法科學(xué)來解決問題。
柯南·道爾一共寫了4篇長篇、56篇短篇的福爾摩斯系列小說。最早先的兩篇分別是1887年畢頓圣誕年刊的《血字的研究》,以及1890年理本科特月刊登出的《四簽名》。而1891年開始在斯特蘭德雜志[5]上的一系列短篇小說連載,使福爾摩斯的受歡迎程度爆炸性的水漲船高。
期間曾經(jīng)中斷連載,但直到1927年,柯南·道爾先生才再寫出續(xù)集。故事的發(fā)生年代大約集中在1875~1907年。而他的最后一案發(fā)生在1914年。絕大多數(shù)的故事,是以福爾摩斯的朋友及傳記作家約翰·H·華生醫(yī)師的角度敘述。只有兩篇是由福爾摩斯親自敘述、兩篇是由第三人稱角度撰寫。
2、開膛手杰克
開膛手杰克是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間,于倫敦東區(qū)的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帶以殘忍手法連續(xù)殺害至少五名婦女的兇手代稱。犯案期間,兇手多次寫信至相關(guān)單位挑釁,卻始終未落入法網(wǎng)。其大膽的犯案手法,又經(jīng)媒體一再渲染而引起當時英國社會的恐慌。
雖然犯案期間距今已達百年之久,研究該案的書籍與相關(guān)研究也日漸增多。但因缺乏證據(jù),兇手是誰卻是各說其詞、毫無交集,因而使案情更加撲朔迷離。可是開膛手杰克的身影卻透過媒體、搖滾樂、玩具等物品不斷出現(xiàn)在今日的大眾文化之中。
擴展資料:
關(guān)于開膛手杰克的真相——
英國最有名的“開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連環(huán)謀殺案,自公元1888年起兇手就是大謎團,甚至曾高達上百人被懷疑為兇手,至今仍然沒有人偵破。不過全球知名基因?qū)<襃ari Louhelainen博士,以最科學(xué)的方式從一位受害女子的披肩上取得兇手DNA,經(jīng)比對后意外找到了兇手的身份。
據(jù)《每日郵報》(Dailymail)報道,這位名叫Russell Edwards的48歲男子,他以高價購得被害女子凱瑟琳艾道斯(Catherine Eddowes)的披肩,目的就是為了與友人Jari Louhelainen共同突破這樁懸案。
他們從披肩中取得疑似兇手的DNA,與當年的疑犯后代與被害人親屬一一比對,證據(jù)顯示波蘭裔理發(fā)師的亞倫柯斯米斯基(Aaron Kosminski))就是兇手,當年他就在前三大嫌疑犯名單之中,只是警方?jīng)]有足夠證據(jù)來證明。
亞倫柯斯米斯基原本住在白教堂區(qū)域,在當?shù)鼐呱詈竦鼐夑P(guān)系,1891年被判定患狂型精神分裂癥,送入精神療養(yǎng)院時包括幻聽、恐懼被別人吃掉、拒絕梳洗等,最后在1919年去世。
為了證明披肩的真實性,先將上面的DNA與被害女子凱瑟琳后代進行比對,確實這是她的披肩之后,再抽絲剝繭取得疑似兇手的DNA,并與受害人親屬及疑犯后代DNA進行交叉比對后,得到了這個答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開膛手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