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萬年縣轄6個(gè)鎮(zhèn)、6個(gè)鄉(xiāng):陳營鎮(zhèn)、石鎮(zhèn)鎮(zhèn)、青云鎮(zhèn)、梓埠鎮(zhèn)、大源鎮(zhèn)、裴梅鎮(zhèn)、湖云鄉(xiāng)、齊埠鄉(xiāng)、汪家鄉(xiāng)、上坊鄉(xiāng)、蘇橋鄉(xiāng)、珠田鄉(xiāng)。
萬年縣地處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南岸,總面積1140.76平方千米。下設(shè)21個(gè)居民委員會,130個(gè)村民委員會;下設(shè)105個(gè)居民小組、1375個(gè)村民小組。
擴(kuò)展資料:
萬年縣政區(qū)沿革:
春秋時(shí),屬楚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設(shè)九江郡,以番邑為番縣、析番縣置馀汗縣,縣境屬番縣東南境、馀汗縣東境的義鄉(xiāng)、樂安、葛陽,隸屬九江郡。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分九江郡置淮南國;十一年又分淮南國置豫章郡,鄱陽縣居第四、馀汗縣居第六,縣境屬鄱陽縣、馀汗縣地。東漢興平元年(194年),孫策分立廬陵郡,縣境屬廬陵郡。
三國吳,析馀汗縣東北鄉(xiāng),置樂安縣,縣治銀城;東漢獻(xiàn)帝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quán)分豫章郡置鄱陽郡,同年析余汗縣葛陽鄉(xiāng)置葛陽縣,縣治赭亭(今五里廟),縣境為鄱陽縣東南境、馀汗縣孝誠鄉(xiāng)、樂安縣西境、葛陽縣西北境,隸屬鄱陽郡。
晉,鄱陽郡轄8縣,其中鄱陽、樂安、馀汗、葛陽屬楊州刺史,縣境為鄱陽、樂安、馀汗、葛陽縣之地,隸屬鄱陽郡 。宋齊時(shí),沿舊置未變。梁,承圣二年(553年),改鄱陽郡為吳州,屬吳州。
陳,樂安縣更名銀城縣;光大二年(568年),罷吳州為鄱陽郡;大建十三年(581年),改鄱陽郡為吳州,縣境為鄱陽、銀城、馀汗、葛陽縣之地。
隋,開皇十二年(592年),葛陽縣治遷于弋江之北,更名弋陽縣,縣境為鄱陽縣東南境、弋陽縣西北境、馀汗縣孝誠鄉(xiāng)。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饒州,轄9縣,其中包括鄱陽、余干、樂平、弋陽等縣;永泰元年(765年),析弋陽、余干地置貴溪縣,縣境為鄱陽縣東南境,余干縣之萬年、政新2鄉(xiāng),樂平縣西南境,貴溪縣北境,隸屬江南西道。南唐開元初,改饒州為永平軍,縣境屬如舊。
宋開寶八年(975年),廢永平軍復(fù)饒州,屬江東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饒州為饒州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饒州路為鄱陽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鄱陽府為饒州府,縣境為鄱陽縣東南境,余干縣之萬年、政新2鄉(xiāng),樂平縣西南境,貴溪縣北境,隸屬江浙行省。
明正德七年(1512年),割鄱陽、余干、樂平、貴溪四縣之地置縣,縣治萬年峰南庫田畈(今青云鎮(zhèn)),故名萬年縣,隸屬江西布政使司饒州府。清沿明建置,隸屬饒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隸屬潯陽道;十五年(1926年)廢道,直隸省轄;二十一年(1932年),全省設(shè)13個(gè)行政區(qū),屬第五行政區(qū);三十一年(1942年)全省設(shè)9個(gè)行政區(qū),屬第六行政區(qū),轄2鎮(zhèn)12鄉(xiāng)。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萬年隸屬浮梁專區(qū)。1952年浮梁專區(qū)撤銷,并入上饒專區(qū)。縣城原設(shè)于城廂鎮(zhèn),1959年1月9日省人民委員會批復(fù)遷至陳營鎮(zhèn)。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萬年縣
參考資料來源:萬年縣人民政府-行政區(q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