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目簌石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本名夏目金之助,筆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晉書》孫楚語),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戶的牛迂馬場下橫町(今東京都新宿區喜久井町)一個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家”。他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詣,既是英文學者,又精擅俳句、漢詩和書法。寫小說時他擅長運用對句、迭句、幽默的語言和新穎的形式。他對個人心理的描寫精確細微,開啟了后世私小說的風氣之先。他的門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龍之介也曾受他提攜。他一生堅持對明治社會的批判態度。
2、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只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和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之后亞洲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氣管的自殺方式離開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遺書。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3、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日本后現代主義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于京都伏見區。畢業于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演劇科。
村上春樹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即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暢銷一千萬冊,國內簡體版到2004年銷售總量786萬,引起“村上現象”。
4、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35年出生在日本南部四國島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1941年進入當時的國民學校,1945年,大江健三郎10歲時,日本投降,美軍對日本的軍事占領、新憲法的實施及民主思想教育,對他日后反對侵略戰爭、關注社會問題及人類命運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967年發表《萬延元年的足球》,獲第3次“谷崎潤一郎獎” 。1989年,榮獲歐洲共同體設立的“猶羅帕利文學獎”。1992年,又獲得意大利的“蒙特羅文學獎” 。1973年,長篇小說《洪水蕩及我的靈魂》,獲第26次“野間文學獎” 。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5、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原名平岡公威,出生于日本東京,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是日本當代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制作人和電影演員。主要作品有《金閣寺》、《鹿鳴館》《豐饒之海》等。
他一生著有21部長篇小說,80余篇短篇小說,33個劇本,以及大量的散文。其中有10部曾被改編成電影,36部被搬上舞臺,7部得過各種文學獎。他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語版本最多的日本當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