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三月初三是上巳節。
古時候,上巳節的名氣可一點不比其他節日差,歷史亦悠久,周代即有,是日需赴水邊清洗,《論語》中“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即是上巳風俗,指暮春時在沂水中盥洗手足、衣物,而不是洗澡,這便是“祓禊”之俗了。
“祓”是除惡的祭禮,而“禊”指用水來清潔洗滌。若翻檢漢代以前史籍資料,能經??匆姟办稹边@個詞,更說明這個習俗在很久遠的年代已經為人重視,這可以從晉代著名的蘭亭之會窺見一二。
蘭亭之會就發生在上巳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第一句“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奔粗复耸拢肿鳌办鸪?,最初是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在魏朝以后,定為農歷三月三日,人們相聚在水邊洗去污垢,用來祈福。
而蘭亭之會也可以讓我們從中看出,到了魏晉時期,上巳節發生了一些變化,在這一日,不再僅僅是“修禊事也”,而文人聚會,流觴賦詩,帝王宴請等活動也加入其中。究其原因,一方面,這的確是與人們思想轉變有關,另一方面,這主要是受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
正始年間,即魏齊帝曹芳在位時,由于國內政治多不穩定的因素,許多士大夫遭迫害致死,一部分人投向林泉之中,這時期“竹林七賢”就是代表,而始于三國魏時何晏、夏侯玄、王弼等人的清談之風,到了東晉也愈演愈烈。
所謂“清談”亦稱玄談,指的就是魏晉時期一種重口才、辯說的風氣,人人樂此不疲。上巳節“祓禊”正好給士大夫們提供了一次聚在一起的機會,他們可以在一起清談、品評人物、賦詩詠懷,極盡風雅之能事。
據史料記載,在東漢時期上巳節時就有分流行觴的習俗,魏晉時統治者附庸風雅,往往也與民同樂,而蘭亭雅會確實開文人在上巳節大規模聚集清談賦詩之先,這次雅會非常成功,得到了大家的贊賞,而且王曦之地位又重新得到了認可。
但到了宋代,上巳節突然銷聲匿跡,因上巳、清明、寒食三節日期相近,內涵沖突。上巳重狂歡,寒食重祭祖,清明重健康,唐高宗時便曾下詔批評:“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槚,曾無戚容?!彪S著大唐盛極而衰,禮教壓迫漸重,三節合一后,上巳因素漸被滌蕩,寒食因素一家獨大,清明遂成了掃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