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名稱,始于金代。戰國時屬燕遼東郡。漢置沓氏縣,仍屬遼東郡。清《讀史方輿紀要》載:“沓氏城,在衛(金州)東南”。據史載及遺址考證,當在今大李家鎮大嶺城。
三國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因遼東城亂,“以遼東沓縣吏民渡海居齊郡界,立新沓縣以居徙民”(新沓縣故地在今山東省淄川縣境內)。
兩晉、前燕、前秦、后燕屬平州遼東郡。后燕光始四年(404年)高句麗割據遼東,于金州地置卑沙城。
唐代屬安東都護府積利州。遼代屬東京道遼陽府。金代,襲遼制,置蘇州,屬東京路遼陽府。金皇統三年(1143年)降蘇州為化成縣。金貞佑四年(1216年)升化成縣為金州。“金州”之名自此始。金興定二年(1218年)置金州防御使。
元代,廢金州并入蓋州路,后又并入遼陽路。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置金州,屬山東布政使司。洪武八年(1375年)置金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廢除州制,專行衛制。治所在今金州城。
清代,初襲明制。順治十八年(1661年)始設金州巡檢司,隸海城縣。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金州巡檢司,改設金州營。雍正五年(1727年)復設金州巡檢司,改隸復州通判。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金州巡檢司設寧海縣,隸奉天府。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熊岳副都統衙門移駐金州,隸盛京將軍。同年,升寧海縣為金州廳。設海防同知衙門,駐金州城西街,隸奉天府尹。
光緒二十年(1894年)日本侵占遼東半島,于金州設立軍政署,實行軍事統治。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金州廳與金州協領衙門建制恢復。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冬,沙俄艦隊侵占旅順口,在金州地區設“金州市”、“金州行政區”,屬“關東省”。民國二年(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改金州廳為金縣,隸奉天省。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屬沈陽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道制,改奉天省為遼寧省,金縣直屬遼寧省。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2日,蘇聯紅軍進駐金州,實施軍管。同年12月16日,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金縣政府,屬旅大行政聯合辦事處。1950年12月1日,改屬旅大市人民政府。1966年3月31日,改屬遼寧省遼南專署。1969年,遼南專署撤銷,金縣復歸旅大市。1981年2月9日,旅大市人民政府改為大連市人民政府,金縣屬之。
1987年4月,國務院批準金縣撤縣改區,同年5月20日,舉行撤縣改區大會,從此,大連市金縣更名為大連市金州區。
金州區,遼寧省大連市轄區,位于遼東半島南部,大連市中部,屬低山丘陵區。1987年4月,國務院批準金縣撤縣改區,從此,大連市金縣更名為大連市金州區。至2016年金州區土地面積1352.54平方千米,戶籍人口68.2萬(2015年),轄27個街道。
金州區開放基礎雄厚,擁有“神州第一開發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金石灘國家5A級旅游度假區、大連保稅區、大連普灣經濟區4個正局級功能區。和一個全國小街道辦事處建設試點街道”——大連市金州區炮臺街道。金州區是中國主要蘋果產區,素有“蘋果之鄉”之稱。
美國英特爾、德國大眾、日本東芝等來自世界49個國家和地區的350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進駐金州區,投資總額190多億美元。其中,世界500強企業6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