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隸屬于山東省菏澤市,不是山西的。
鄆城位于山東省西南部、菏澤市東北部,地處黃河下游,總面積1643平方公里。鄆城縣屬暖溫帶半濕潤東亞季風大陸性氣候。截至2018年,鄆城縣轄18個鎮、2個鄉、2個街道。縣政府駐地唐塔街道。
鄆城縣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被評為山東省首批旅游強縣,榮膺“中國好漢之鄉”稱號。鄆城縣是聞名全國的“戲曲之鄉”、“武術之鄉”、“書畫之鄉”、“古箏之鄉”。2019年3月,鄆城縣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擴展資料
歷史沿革
夏代鄆地為徐州之城,商代鄆城稱庇(故城在縣城北肖固堆一帶),商王祖乙曾遷都于此。春秋時期,魯成公四年冬,魯國為加強防御,筑城名鄆。這就是鄆城得名的起源和由來。
秦朝,鄆城縣境內有鄆、廩丘等城邑。西漢時于鄆邑西分置黎縣(治今陳坡)、廩丘縣(治今水堡),同屬兗州東郡。東漢廢黎縣入廩丘縣,屬濟陰郡。三國時鄆地屬兗州東郡廩丘縣。晉朝為濮陽國廩丘縣。
隋開皇十年(590年)于萬安縣置鄆州。開皇十八年改萬安縣為鄆城縣。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廢東平郡設鄆州,治鄆城。貞觀八年,因鄆地卑濕,州治遷須昌(今東平東北)。天佑二年鄆城縣復名萬安縣,隸鄆州。
唐以后,鄆城名稱又多有變動,歸屬也有變化,但大多為州、郡或縣的治所。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屬于省。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建立鄆城抗日縣政府。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建立鄆南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鄆城縣改鄆北縣,析原鄆城、鄆巨、南旺三縣各一部另置鄆城縣,隸屬不變。
1949年鄆北縣并入鄆城縣,屬平原省菏澤專區。1952年撤平原省,隨菏澤專區歸山東省。1958年撤銷菏澤專區,改屬濟寧專區。1959年復置菏澤專區,鄆城又還屬。1967年屬菏澤地區。2000年,屬菏澤市管轄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鄆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