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夢澤不是洞庭湖。
云夢澤 (Yun-meng Lakes ),又稱云夢大澤,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總稱。南以長江為界。
先秦時這一湖群的范圍周長約450公里。后因長江和漢水帶來的泥沙不斷沉積,漢江三角洲不斷伸展,云夢澤范圍逐漸減小。
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縮小一半,唐宋時解體為星羅棋布的小湖群。此后有的小湖逐漸淤平,有的則有擴展,洪湖就是在清中葉以后迅速擴展成的大湖。如今,云夢澤古代湖泊群,已消褪為一些相互分離的湖泊。
擴展資料:
云夢澤的萎縮與消失:
由于江漢地區(qū)新構(gòu)造運動有著自北向南傾斜的趨向,荊江東岸分流夏、涌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東南方伸展。
至魏晉南朝時期,隨著云夢澤主體向東南部的推移,形成“首尾七百里”的夏州。原在三角洲北部沔北的云杜縣遷到了沔南(治今沔陽縣西)。接著西晉分華容縣東南境增設(shè)監(jiān)利縣(治今縣北)。
東晉又在漢南平原與夏州的接壤地帶,即今沔陽縣城關(guān)附近增設(shè)惠懷縣。南朝時,云夢澤的主體漸次東移至云杜、惠懷、監(jiān)利一線以東,伸展到江畔的沌陽縣境(治今武漢市蔡甸區(qū)南),靠近江岸的惟一的州陵縣也為水體所淹而撤銷了。
整個云夢澤被分割為大浐湖(今沔陽縣西)、馬骨湖(相當(dāng)于今洪湖縣西部的洪湖)、太白湖(今漢陽縣南)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其范圍也僅余近二百公里,不及先秦之半了。
唐、宋時,隨著江漢內(nèi)陸三角洲的進一步擴展,日漸淺平的云夢澤主體,已大多填淤成陸。唐宋志書已不見大浐湖的記載。
太白湖周圍也沼澤化,陸游、范成大舟行經(jīng)此,已是一片“葭葦彌望”的“巨盜所出沒”的地區(qū)而有“百里荒”之稱。
北宋初期,在今監(jiān)利縣東北六十里設(shè)置玉沙縣,管理和開墾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歷史上著名的云夢澤基本上消失,大面積的湖泊水體已為星羅棋布的湖沼所代替。到了1934年就減到2691平方公里,浩浩八百里洞庭,至2000年已只剩下300里。
1949年后成為江漢分洪區(qū)。同時江漢平原排水不暢,洪湖為積水匯聚。19世紀(jì)后,洪湖發(fā)展成為江漢平原最大湖泊。
云夢澤的萎縮與消失給人們以很大警示?,F(xiàn)今長江南岸的洞庭湖亦面臨此命運。而江漢平原上的湖泊數(shù)量也大幅銳減。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危機。如何防止湖泊的消亡與萎縮,延長湖泊的壽命,是很多生態(tài)及水文學(xué)家面臨的挑戰(zhàn)。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云夢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