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家譜》中提到:“行輩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別長幼”。
一、孟氏家譜的起源
中國的孟氏,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魯國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后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
孟氏子孫按行輩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顏、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輩。孟氏族人十分遵從族規,十分講究上下遵卑的關系。
孟氏自孟子到孟寧,四十五代大都是單傳,從五十代起,孟氏族人開始在同輩兄弟取名時采用同一個字,來表明代系。從明景泰年間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孫孟希文被授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算起,從次,孟子后裔開始授世職。
二、孟氏家譜的發展
明景泰年間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立“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十個子輩;
明末六十六至七十五代,立“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十個字輩;
清同治年間七十六至八十五代,立“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十個字輩;
近現代七十六至一百零五代,立“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二十個字輩。
這樣,從孟氏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昌”字輩共105代。
擴展資料
孟氏族譜,是一本以表譜形式,記載孟氏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它要求族人要嚴格遵照字輩起名,否則不能入譜,只作“外孟”處理。
孟氏族譜要求族人要十分嚴格遵照字輩起名,否則不能入族譜,只作“外孟”處理。明代以來,孟氏族人遵從族規,十分講究上下尊卑關系。
《孟子世家譜》明確記載了“分派以十一,別戶以二十”,這“十一派”、“二十戶”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傳子孫。至今孟氏族眾對自己的“戶”屬輩分也比較重視,都能如數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擺正自己的位置。
參考資料:孟氏族譜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