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第含義分別是家世;后指顯貴之家,指家庭或家族被認可的程度;指人的一種觀念或思想。中國最早的門第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如晉國六卿中的韓氏、趙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等。
出處:《魏書·世宗紀》:“而中正所銓,但存門第,吏部彝倫,仍不才舉。”
釋義:舊指家庭在社會上的地位等級和家庭成員的文化程度。
擴展資料:
在古代社會,姓氏代表著門第的高低貴賤。在門閥政治鼎盛時期的魏晉南北朝時代,門第觀念對當時的社會影響極為深遠產(chǎn)生了,家世的高低貴賤成為決定仕途的主要因素,朝中重要官職幾乎完全把持在幾個大家族手里,社會上每個人身份的貴賤,都是由其家庭的門第高低決定。
門第又稱“門戶、“門楣、“門望等,是一個家族在社會上的政治地位及身份的象征。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姓氏又可以代表一個家族的門第高低,因此姓氏與門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為了炫耀自己的門第,很多人本能地攀附前代同姓名人作為自己的祖先,借以抬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門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