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周氏族譜山東省周氏字牌輩序:~隆、茂、慶、傳、長、廣、生(升)忠、厚、嗣(世)、志、永遠、禎(元)、正、方。后又續序:志德開宏運達孝毓富祥教禮培家訓信義作保章。
山東周氏(濟南市濟陽縣)族譜輩序:師 建 傳 吉 昌 培 成 瑞 吉 祥 行 家 尊 孝 友 玉 國 安 民 良。
周姓最初發源于今陜西渭河平原地區。周姓由西向東遷徙繁衍,與周王朝都城由陜西向河南東遷有密切關系。自平王東遷洛陽后,周氏得到大舉繁衍,曾一度成為巨族。戰國秦漢時期,秦滅六國時對各國貴族的遷徙,以及秦末戰亂,為周姓發展、擴散提供了條件。
這一時期周姓遷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并在當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國周氏。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長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規模發展,唐末五代連續幾十年的軍閥混亂,特別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與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這幾次大戰逼使河南、山東一帶的中原周姓大量南遷,主要遷往福建、浙江、廣東。唐初,有周姓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縣周姓遷徙福建建甌馬伏為世居地,稱為“馬伏周家”。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又遷居福建崇安仙店。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河南固始周姓隨宋南渡,遷至閩汀寧化(今福建寧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這支周姓,繼續南遷入廣東梅縣。
北宋滅亡時,山東、河南一帶周姓,大批隨宋高宗南渡長江,定居浙江,陸續分布于杭州、諸暨、紹興、蕭山等地。周姓入粵是北宋末年與南宋末年從中原南徙。如新會橋亭房周氏及沙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別是南宋初年隨宋高宗南渡與南宋末年隨宋少帝南徙的。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陽地區。明清以來,周姓比較集中的省份是江蘇、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周姓在臺灣主要集中在臺南、臺北兩地,大多是由北方南遷福建和廣東,再由福建、廣東移居臺灣的。
大陸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鴉片戰爭以后的晚清時代,主要來自大陸的福建、廣東。如今周姓人口列全國第九位。
擴展資料
周氏家族的起源 :
1、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四世孫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后,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后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
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后,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后,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間,因避唐玄宗名諱改姬姓為周姓。周公旦之后姓周。
2、出自周昌、周任之后?!逗訄D運錄法》記載,遠古黃帝軒轅氏時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人的后代都以周為姓氏。
分散于古時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帶)、廬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潯陽 (今屬江西省)、臨川(今屬江西省)、陳留(今屬河南省境)、沛國(今屬河南、安徽、江蘇省境)、泰山(今屬山東省境)、河南(今屬河南省境)等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周姓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