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縣不屬于成都任何區(qū),大邑縣為成都市的郊縣。
大邑縣隸屬于四川省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與邛崍山脈接壤。東與崇州市交界,東南與新津縣毗鄰,西南與邛崍市相鄰,西與雅安市蘆山縣、寶興縣相連,北與阿壩州汶川縣接壤。縣域總面積1327平方公里。大邑轄3鄉(xiāng)、16鎮(zhèn)、1街道。
擴(kuò)展資料:
大邑縣始置時(shí)隸邛州。唐寶元年(742),邛州改為臨邛郡。唐乾元元年(758), 臨邛改為邛州。
五代十國時(shí)期,大邑縣屬前蜀國19年(907至926),后唐9年(925至933),后蜀國32年(934至965),隸邛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起, 大邑屬宋,邛州改為邛州臨邛郡,大邑隸邛州臨邛郡。
南宋寶祐六年(1258),蒙古軍攻入四川,大邑隸邛州臨邛郡。至元十四年(1277)后不久,邛州臨邛郡改為邛州。大邑隸屬邛州。十六年(1279)。大邑屬元。
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玉珍在蜀建立農(nóng)民政權(quán),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稱帝,國號(hào)夏,大邑屬邛州。
明洪武四年(1371)春,朱元璋派軍入川。六月,夏亡,大邑屬明,隸邛州。明洪武九年(1376),邛州降為邛縣,大邑隸嘉定州。
明洪十年(1377)五月,大邑入邛縣。明洪十三年(1380)十一月復(fù)置,隸嘉定州。明成化十九年(1483),邛縣復(fù)升邛州,大邑還隸邛州。
明崇禎十七年八月初八日,張獻(xiàn)忠克成都,建立大西農(nóng)民政權(quán),定都成都,稱西京。并于十月初五破邛州,入大邑。在張獻(xiàn)忠據(jù)蜀期間(1644至1646),大邑為大西轄縣之一,其隸屬關(guān)系與明末時(shí)同。
清順治三年(1646),大邑屬清,隸邛州。清乾隆版《大邑縣志》載清順治六年(1649),張獻(xiàn)忠部屬盧名仍“踞重慶、敘州、馬湖及邛州一帶”。
清順治九年(1652),已和南明聯(lián)合的張獻(xiàn)忠部屬劉文秀出兵回川,大敗已降清的吳三桂,克川南各州縣。劉文用克成都。清順治九年前后,大邑屬南明,隸邛州。清光緒版《大邑縣鄉(xiāng)土志》載,清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反后,其總部屬王藩攻占邛州大邑。
吳在1674年稱帝,國號(hào)為周。大邑屬周,隸邛州。清康熙十九(1680),王屏藩被討平,大邑屬清,隸邛州。
民國元年,大邑隸邛州。2年,邛州改為邛崍縣,大邑隸上川南道。3年五月,上川南道改為建昌道。17年,道制撤銷,時(shí)四川正值軍閥混戰(zhàn),延至次年才正式撤銷。大邑于是直隸四川省。24年6月,大邑隸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12月20日大邑縣解放后,隸眉山行政區(qū)。1950年3月起改隸溫江行政區(qū)。又稱溫江專區(qū),1968年10月改為溫江地區(qū)。1960年7月1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新津縣并入大邑縣;1962年3月25日,新津縣建制恢復(fù)。1983年5月, 溫江地區(qū)建制撤銷,大邑縣至今劃歸成都市管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邑縣
大邑縣人民政府-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