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殼村指集體經濟薄弱、財政虧空的村子。到城里“掘金”,農村出現了“空殼化”,留下老弱病殘和婦孺。
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發展基礎薄弱,項目資金渠道單一,農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薄弱村”“空殼村”現象突出。
建立以黨組織為核心,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和村黨組織“三位一體”的農村基層組織,縣鄉村聯動形成合力,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通過采用土地出租、集體資產出租、村集體經濟入股產業發展盈利或分紅等方式獲取經濟收入,發展村集體經濟。
探索土地出租、實物分紅等模式發展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收入。充分發揮村級組織主體作用,增強村級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
擴展資料:
空殼村現狀:
空殼村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折射出村民生活的變化,積淀著深厚的山村歷史文化。“村委空巢”現象背后不僅僅是權力監管的缺失,更是鄉村空殼化的表現,其本質是基層權力的瓦解。
雖然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著,但是農藥、化肥等物價飆升,農民收入水平依然較低,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城市,到城里“掘金”,農村出現了“空殼化”,留下老弱病殘和婦孺。
在老弱病殘和婦孺中,小孩沒有選舉權,婦女和老人的民主法治意識比較淡薄,大多對村事務漠不關心。
加之改革開放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些鄉村基本上沒有可供分配的公共資源,村事務與村民無直接利益關系,村委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日益下降,所以一些村民對選舉村干部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另外,村干部工資微薄,一些人寧可外出務工,也不愿當村干部。這也是吸引村干部外出打工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要解決“村官空巢”現象,還需重建鄉村社會,重構基層權力。
一方面要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讓更多村民可以“以地生財”,從新農村建設中得到實惠。
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對基層權力的監管,提高村民的權利意識,讓基層權力真正為民服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空殼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