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形是以拳擬十二種動物的生活形態(tài)和搏斗的特長而組成的形意傳統(tǒng)套路。
它包括龍、虎、猴、馬、蛇、雞、燕、鷂、鮀、蛇、鹱,鷹、熊,較五形拳練習,又增加了許多手法、身法、腿法和步法,形象豐富、勁力全面,中提高身體素質(zhì)、改變?nèi)说木駳赓|(zhì),進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又可鍛煉和掌握多種勁力,提高攻防實戰(zhàn)能力。
1、龍形
龍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中的神化動物.。蟄龍升天、.云龍九現(xiàn)、騰云駕霧、翻江倒海等等,處處顯示龍的神奇變換。龍形練神,神發(fā)于目,威顯于爪,勁源于腰,而起于承漿之穴(下唇下陷處),在動作的技法中我們要學它有“搜骨之法”,“三折之勢”,順逆盤旋,起伏變換。
2、虎形
虎有撲食之勇,既能胯打,又擅尾掃,故稱“虎有三絕之技”。它縱山跳澗,兇猛異常,不怪稱為“獸中之王”。
3、猴形
猴性敏且精靈。拳經(jīng)云:“猴有縱山之靈,攀緣之巧”,它的輕靈確非其它動物可比。我們學練猴形不論進退晃閃轉(zhuǎn)換中,還是縱跳騰挪時,不論是“掛印”、“倒繩”,還是“爬竿”都要意動身隨,手腳合一,以求一動周身俱動,并能一發(fā)即到,磨礪習久,則不難得猴形之精微。
4、馬形
拳經(jīng)曰:“馬有疾蹄之功、奔馳之勇“。因之我們在學馬形時,就是學它風馳電掣的特點。練馬形不能離開形意技法之本,要從“身似弩弓”,“行如槐蟲”的訓練中逐步悟出來,它絕不是瞎跑濫蹦,只有將“槐蟲步”從輕靈合協(xié)及穩(wěn)實中練出“勁疾步大”的技法勁力才對。
5、鮀形
拳經(jīng)曰:“鮀有浮水之精,撥轉(zhuǎn)之妙”。鮀,近代人著書因鼉與之同音,并且會水、兇狠,便誤認為是學它。實際鼉是揚子鱷,又叫豬婆龍,它兇狠、貪睡、且會泅水,在水中僅頭背處露水面。游水時是直線前游,掌是大巴掌形,并不顯輕靈。
6、雞形
拳經(jīng)曰:“雞有獨立之形,欺斗之勇”。雞形有稱雞形撕把(反映其欺斗之勇)或雞形四把(反映其獨立之形)的。叫法不同,是因為要追求的側(cè)重點不同。雞形因其動作變化大,勁力豐富而被列入形意傳統(tǒng)套路之一。加之具有勁力順達,銜接緊湊等特點,故被形意前輩們所珍視。
7、燕形
拳經(jīng)曰:“燕有抄水精,擊水之巧。”它矯捷低掠,扶搖高翔,靈活速敏,在鳥類中堪稱獨步。我們學練燕形不論是“抄水”、“啄泥”還是“擊水”都要在輕靈合協(xié)中去求得,練習時要求動作活而不浮,實而不滯。
8、鷂形
鷂為猛禽,體積小但靈敏,“有束身之捷,入林之巧”。它的“形”與“意”已為練形意者溶入常用技法之中,拳經(jīng)曰:“束身而起”,起是去也,束身而起既是蓄力待發(fā),又是亦顧亦打。
9、蛇形
拳經(jīng)曰:“蛇有撥草之能,纏繞之巧。”通體曲伸柔韌,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用之于拳,活動在腰,勁發(fā)于胯。故在傳統(tǒng)技擊上有“蛇形胯打”之說。
10、鳥臺形
經(jīng)曰:“鳥臺有豎尾之能。”誤有駘(劣馬)、鴿之寫法。故說類似駝鳥,而駝鳥只善走并無豎尾之能,故不知是何物。鳥臺,又名兔鶻,是一種尾短的小鷹,人們叫它“禿尾巴鷹",獵戶得之,幼時磨其爪(因原爪過尖銳,以免捕捉時損傷野兔皮毛),喂養(yǎng)以捕野兔。
11、鷹合
鷹為猛禽,常盤旋高空,俯視獸禽,瞥目一瞬,禽獸難逃,因飛速,爪銳,力猛,鋒不可抗,故練形意的學其捉拿之精,瞥目之銳。熊是猛獸,雖性遲鈍,但力大稱雄。故做人立,項豎肩垂,兩膀一晃,樹木折斷,故人們學練它的豎項之力,甩膀之能,訓練長久提神增力。
12、熊
二形因其特能單一,故沒有單練套路,昔有鷹熊半智取法為拳,曰:“起為熊,落為鷹,”形意才有拗步鷹熊合演的練法,使其俯仰陰陽相合,又使起落鉆翻相應,尤利于一氣之開合與收放,故傳統(tǒng)多練鷹熊合演,亦一拳兩得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十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