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是官職,具體以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
漢代御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稱御史丞,一稱御史中丞,因中丞居殿中而得名,掌管蘭臺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
東漢以來,御史大夫轉為大司空,以中丞為御史臺長官。
唐、宋兩代雖然設置御史大夫,也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代行其職。
拓展資料:
御史中丞,官名,秦始置。漢朝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稱御史中執法,秩千石。
漢哀帝廢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后歷代相沿,唯官名時有變動:曹操曾改御史中丞為宮正,取其糾彈百官朝儀的職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稱中尉。?
南北朝,御史大夫時置時廢,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故中丞實為御史臺長官無疑。
隋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這是因為避諱的緣故。
唐、五代、宋均大夫與中丞并置,唯大夫極少除授,仍以中丞為長官。?
明朝廢御史臺,改設都察院,御史中丞遂廢。
清朝,督撫常帶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時以為副都御史可比前代御史中丞,故習稱督撫為中丞。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