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外貌
幼牛:頭短而寬,眼皮較薄,被毛光潤,體軀淺窄,四肢較高,后軀高于前軀。
壯年牛:具有成年時的體格與體型,但皮膚柔軟富彈性,被毛細軟而光澤。
老年牛:被毛粗硬,干燥無光,絨毛較少,皮膚粗硬無彈性,眼盂下陷,目光無神,面部多皺紋。
此法僅能判斷大致年齡范圍。
二、看角輪
20月齡以前:以角的長度為依據。以角的外緣測量從角根至角尖的厘米數+1=月齡。因為犢牛出生后1月齡,角的長度為1cm,以后至20 月齡,每月長1cm。
20 月齡以后:以角輪數為依據。有角的母牛,在妊娠和哺乳期由于營養不足,基部周圍組織未能充分發育,表面下陷,在角的基部生長點變細,形成一個環形凹陷,叫角輪。母牛一般一年產一胎,因此,母牛的年齡計算公式:母牛年齡=第一次產犢的年齡+(角輪數-1)。
但此法,受流產,飼料不足,空懷,疾病等因素的影響,角輪的深淺,寬窄都不一樣。例如:母牛中途流產,角輪比正常產犢時要窄得多(在4-5月流產,角輪的平均寬為0.5cm ,而足月時,則為1.2cm),因此,利用角輪鑒定牛的年齡時,要注意這些因素的影響。
三、看牙齒
1、對牙
牛的乳齒(即生后長出的牙齒)形小而潔白,有明顯的齒頸,齒間隙較大。永久齒(即由乳齒脫落后更換的新齒)大而厚,色微黃,排列整齊,彼此緊密相靠。一般犢牛生后半月左右第1對乳門齒長出,4-5月齡時4對乳門齒長齊,以后逐漸磨損變短。
水牛3歲左右、黃牛1.5-2歲第1對乳門齒脫落。長出第1對永久齒,即對牙,以后每年脫落更新1對,逐漸由4牙、6牙、到8牙(齊口),一般水牛6歲左右齊口,黃牛4.5-5歲齊口。
2、牙印
牛齊口后,永久齒開始按順次磨損,磨損面逐漸由長方形花紋變成黑色橢圓形以至三角形,齒間間隙逐漸擴大,直至齒根露出乃至永久齒脫落,牙齒磨損面出現的長方形花紋為印。水牛7歲左右,黃牛5.5-6歲即出現2印,依此逐年磨損1對,直至8印,水牛有10歲左右,黃牛則8.5-9歲。
3、牙珠
牙齒磨損面出現的黑色橢圓形花紋為“珠”,水牛11歲左右,黃牛9.5-10歲時即出現2珠,依此類推直至8珠(滿珠,也稱老口),水牛滿珠14歲左右,黃牛滿珠12.5-13歲。水牛超過14歲,黃牛超過13歲已達到了老年,基本喪失了役用性能,繁殖性能也基本喪失。
擴展資料:
牛的常見種類:
1、普通牛:分布較廣,數量極多,與人類生活關系極為密切。
2、牦牛:毛長過膝,耐寒耐苦,適應高原地區氧氣稀薄的生態條件,是中國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種,所產奶、肉、皮、毛,是當地牧民的重要生活資源。
3、野牛,如美洲野牛、歐洲野牛等。可與牛屬中的普通牛種雜交,產生雜交優勢和為培育新品種提供有用基因。
4、水牛是水稻地區的主要役畜,在印度則兼作乳用。
5、黃牛:角短,皮毛多為黃褐色或黑色,毛短。多用來耕地或拉車,肉供食用,皮可以制革,是重要役畜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