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的虧損產品,當然就不應停產;如果是營利性的產品,按照傳統的財務會計觀點: 既然是虧損產品(無論是實虧產品還是虛虧損產品),就應當毫不猶豫地停止生產。
但是,依照現代管理會計的觀點,實虧產品不應繼續生產,因為這種產品的銷售收入低于變動成本,貢獻邊際為負數,生產越多,虧損就越多;而虛虧損產品之所以虧本,是因為提供的貢獻邊際還不足以彌補全部固定成本,如果停止生產,由于固定成本不變,虧損不僅不能減少,反而會增加,因此應當進行實證分析后,再做出決策。
在我國大A股市場,監管當局出于保護投資者的角度考慮,對擬上市公司有相對嚴格的盈利要求,能夠在A股上市的企業基本處于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并能夠產生穩定的現金流與凈利潤。而國內PE投資者們對pre-IPO企業的投資,更加關心的是公司上市后的投資回報溢價,他們會更關心企業的市盈率倍數。
市盈率倍數是一個非常直觀的可比指標!在我國大A股市場,投資者們可以很輕松的找到對標行業的平均市盈率,通過比較就能大致判斷項目是否高估。還可以與公司直接就該倍數進行討價還價,進而再進行投資決策或與公司股東進行對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虧損產品應否停產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