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會被韓國申請為是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什么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會被韓國申請為是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端午節起源于我國是不爭的事實,應該說,此前普遍認為亞洲國家是絕對不可能申請成功的(當然這是后話)。因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需要具備惟一性、完整性和真實性這三個特點。其他國家的端午節不滿足前兩個條件。而如今韓國的江陵端午節被批準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多少有點出乎意料。然而,韓國的申請成功憑借的就是自己的保護與重視程度,從這點來看,我們是不能比的。韓國申請成功“不是壞事”,原因如專家所說:“江陵端午祭其實與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的端午祭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這倒不見得,復旦大學文博系民俗學研究者胡志祥副教授就有不同看法:“‘端午節’和‘端午祭’并沒有本質
導讀端午節起源于我國是不爭的事實,應該說,此前普遍認為亞洲國家是絕對不可能申請成功的(當然這是后話)。因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需要具備惟一性、完整性和真實性這三個特點。其他國家的端午節不滿足前兩個條件。而如今韓國的江陵端午節被批準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多少有點出乎意料。然而,韓國的申請成功憑借的就是自己的保護與重視程度,從這點來看,我們是不能比的。韓國申請成功“不是壞事”,原因如專家所說:“江陵端午祭其實與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的端午祭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這倒不見得,復旦大學文博系民俗學研究者胡志祥副教授就有不同看法:“‘端午節’和‘端午祭’并沒有本質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30/wz/18297442052.jpg)
端午節起源于我國是不爭的事實,應該說,此前普遍認為亞洲國家是絕對不可能申請成功的(當然這是后話)。因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需要具備惟一性、完整性和真實性這三個特點。其他國家的端午節不滿足前兩個條件。而如今韓國的江陵端午節被批準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多少有點出乎意料。然而,韓國的申請成功憑借的就是自己的保護與重視程度,從這點來看,我們是不能比的。 韓國申請成功“不是壞事”,原因如專家所說: “江陵端午祭其實與我們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的端午祭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這倒不見得,復旦大學文博系民俗學研究者胡志祥副教授就有不同看法:“ ‘端午節’和‘端午祭’并沒有本質區別。文化包括核心部分和影響部分,在傳播過程中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在這期間,往往是核心部分保留了下來。端午節在中國本來就是祭祀活動,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部分就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雖然在韓語中,‘祭’和‘節’的意義有所差別,但是在‘申遺’時,無論端午節還是端午祭,都應該用英文的FESTIVAL(節日)表示。” 無論說法如何,端午節起源于我國是不爭的事實!祖宗留下的遺產落敗了,我們以何顏面笑談“這不是壞事”?說出口還真有一種心虛的感覺。在去年韓國開始申請江陵端午祭為世界遺產,在前不久韓國某公司將“端午節.cn”這一中文域名搶先注冊時,都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不是滋味”,而今韓國申遺成功,也許大多數人也是——“不是滋味”。如果說好處在于它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把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并得到國際認同,對于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那么,我們的端午節(而不是某國端午節)達到國際認同還有一段漫長沉重的路子要走。我們不由的去思考,我們的落敗其實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反省我國情況就會發現,我國節日體系的文化特色顯得不足,洋節日侵襲嚴重,人們多是追捧外來節日文化而對自己民族的卻缺少認識,更談不上喜愛和保護。這次韓國申遺成功的板子剛好打在我們的臉上,猶如韓國的影視劇將我們的專利賣給中國一樣——這板子打得好,也打得不是滋味。 端午節不因外來節日文化而被忽視,也不因感情深淺而被漠視,也不因文化開放的借口而忽視文化的民族性,不管對端午節的感情是深是淺,不管全球化中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都要堅決捍衛屬于我們的傳統節日! 在申請之前,我們可以不必為韓國的申請行為“義憤填膺”,因為結果還沒出來,還有希望,也因為韓國保護江陵端午祭的經過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對本土文化態度的轉變有多么可貴。因此,韓國的申請也是一種激勵,激勵國人去保衛祖宗的“遺產”,去體悟它們的彌足珍貴。而韓國申請成功之后呢?我們還只能說,韓國的成功仍然是一種激勵吧。我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其他的傳統文化上,寄托在實實在在的愛護和保護各種傳統文化上,包括端午節。如果韓國申遺成功能引起有關部門的反思,提升國人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那么它就有了積極的意義。
為什么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會被韓國申請為是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端午節起源于我國是不爭的事實,應該說,此前普遍認為亞洲國家是絕對不可能申請成功的(當然這是后話)。因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需要具備惟一性、完整性和真實性這三個特點。其他國家的端午節不滿足前兩個條件。而如今韓國的江陵端午節被批準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多少有點出乎意料。然而,韓國的申請成功憑借的就是自己的保護與重視程度,從這點來看,我們是不能比的。韓國申請成功“不是壞事”,原因如專家所說:“江陵端午祭其實與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的端午祭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這倒不見得,復旦大學文博系民俗學研究者胡志祥副教授就有不同看法:“‘端午節’和‘端午祭’并沒有本質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