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區別:馬頭琴音色厚重,音量較弱,聽覺上有蒼涼之感;二胡音色柔美抒情,極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聲。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弦樂器,有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和梯形的琴身。二胡是中國傳統拉弦樂器,由琴筒、琴皮、琴桿、琴軸、琴弦、琴弓、千斤、琴碼、琴托、制音墊構成。
一、馬頭琴和二胡的音色區別1、馬頭琴
(1)馬頭琴的音色厚重,音量較弱,聽覺上有蒼涼之感,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琴身木制,長約1米,有2根弦,共鳴箱呈梯形,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2)由于馬頭琴無指板,弦懸空,且演奏技法多為滑音,手指是伸到弦下,用指背觸弦,大部分的拉弦樂器是用指尖按弦,所以馬頭琴的音色比較獨特。
2、二胡
(1)二胡音色具有柔美抒情的特點,所發出的聲音極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聲,舒緩、明亮、有力。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一方面取決于它的內外定弦的音高與弦的張力適宜,另一方面是由于琴筒的一側是用蟒皮蒙制的。因此在一般演奏時,無需大力度按弦和大力度運弓,就可發出平和柔美之聲。
(2)同時由于二胡的結構特點和蟒皮的特質,而導致了二胡音色的可變性。二胡的琴弦是二胡的聲源體之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發音效果。
二、馬頭琴和二胡的起源
1、馬頭琴
馬頭琴的歷史悠久,從唐宋時期拉弦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成吉思汗時(1155-1227)已流傳民間。據《馬可波羅游記》載,12世紀韃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種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時期馬頭琴主要用于宮廷樂隊。
2、二胡
現在發現關于二胡最早的記載文獻是在唐朝,那時稱之為胡琴。胡琴發源于我國的北方一個少數民族,又稱為奚琴。到了近現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