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因水土流失而導致地表土壤損失,基巖裸露,土地喪失農業利用價值和生態環境退化的現象。石漠化多發生在石灰巖地區,土層厚度薄(多數不足10cm),地表呈現類似荒漠景觀的巖石逐漸裸露的演變過程。從成因來說,導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為活動。
由于長期以來自然植被不斷遭到破壞,大面積的陡坡開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質山區土層薄,基巖出露,暴雨沖刷力強,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巖石逐漸凸現裸露,從而呈現出石漠化現象。
治理
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石漠化治理應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則,因地制宜;要堅持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以提高水土資源的永續利用率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與退耕還林、防護林種植、水土保持、人畜飲水、扶貧開發等生態工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綜合防治。
防治石漠化的對策,首先要立足保護好巖溶地貌地區尚未發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發生石漠化,預防潛在石漠化的繼續惡化演變;對于已發生石漠化的地區要實行綜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發展,重點應放在輕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防治石漠化須多管齊下。如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還林、轉變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實施生態移民等;同時要制定優惠扶持政策,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個人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參與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視調整石漠化地區能源結構,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減少森林資源的能源性消耗。
擴展資料
危害
石漠化地區極易發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巖溶發育,導致水旱災害頻繁發生,幾乎連年旱澇相伴;同時,石漠化山地巖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貯水能力低,巖層漏水性強,極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會導致嚴重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嚴重,西南大部分地區缺土,一些地方還存在著工程性缺水現象。
石漠化與水土嚴重流失已形成惡性循環,造成的山窮、水枯、林衰、土瘦,給西南地區人們的生存亮起了紅燈。
石漠化地區日趨惡化的脆弱生態環境制約了西南地區的發展,石漠化地區的人口問題、生存問題、能源問題,成了不容回避的問題。
水土資源不斷流失后呈現的“石漠化”現象,不僅惡化了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而且將使群眾失去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許多地方不得不考慮"生態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