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筆是毛筆。
《史記》《博物志》等書籍上都有記載,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制成毛筆。因為這個傳說,蒙恬被尊為毛筆的始祖。
浙江省湖州善璉百姓建“蒙公祠”,于每年蒙恬生日時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沿襲至今。但據(jù)史家考證,中國毛筆起源遠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歷史。
毛筆最初用兔毛,后亦用羊、鼬、狼、雞、鼠等動物毛制成。
擴展資料:
發(fā)現(xiàn)最早毛筆的墓葬是河南省信陽長臺關(guān)1號楚墓和湖南省長沙左家公山楚墓。從中出土的毛筆與當今通用的毛筆相似,而筆竿細長,筆鋒均為2.5厘米,略長于現(xiàn)代小楷毛筆的筆鋒。
其制作方法是將筆毛圍在筆竿的一端,以絲線束緊。長沙筆采用上好的兔箭毛,相當于后世的紫毫,剛銳而富于彈性,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形容:"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
正是由于這種毛筆,所以看到楚國竹簡上的字體筆畫勁挺,落筆起筆鋒芒畢露。長臺關(guān)1號楚墓的毛筆裝在一個文具匣里,中間還裝有小銅鋸、小銅鑿、小銅刀。可以想象,這些銅器是對簡牘進行細加工、并在編繩處刻三角形契口采用的工具。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wǎng)-毛筆:中國獨有的文化發(f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