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條約
天津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清政府的權力結構發生變化,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推動了王朝中興的洋務運動興起。
《中法天津條約》是在法國侵略者的威逼下簽訂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中法天津條約》的簽訂,是法國對中國主權的進一步破壞。通過這個條約,中國被迫開放新口岸,允許內江通航通商,使法國殖民者得以進一步侵入中國進行掠奪,給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加速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
(1)公使駐京;
(2)賠款;
(3)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傳教;
(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2、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是《天津條約》的擴大,其危害巨大。開天津為商埠后,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有了侵略據點;割占大片領土,進一步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完整;英、法侵略者可以公開掠賣中國人口出洋做奴隸、當馬牛;軍費賠款是對中國人民的又一次殘酷掠奪。
外國教會侵略勢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開放口岸已深入從沿海各地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以侵犯了中國的司法主權,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進一步加深。這些使中國人民的災難日益深重,還侵犯了中國內河行駛主權。
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這個條約除確認《中英天津條約》仍屬有效外,又增加侵略的條款:
(1)開天津為商埠。
(2)準許英國招募華工出國。
(3)割讓九龍 司地方一區(即南九龍半島,其面積為11.1平方公里)給英國。
(4)《中英天津條約》中規定的賠款增加為八百萬兩。簽約后,英國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并支持洋務派奕昕當政。
擴展資料:
1、《天津條約》簽訂的歷史背景
1856年,英國借口廣東水師在廣州黃埔捕捉中國船“亞羅”號上的海盜,派兵進攻廣州。法國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馬賴在廣西西林被殺,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組成聯軍,攻陷廣州。
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臺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同年,沙皇俄國以武力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瑗琿條約》。
2、《北京條約》簽訂的歷史背景
1856年,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于1858年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進一步攫取了大量的特權。1859年,英、法、美三國分別派遣駐華公使,率領艦隊來華換約。
清政府加強了天津、大沽的防務,準備在上海與英、法公使換約,以阻止公使入京。英、法拒絕在上海換約,于1859年6月北上天津大沽口外,不走清方指定的入京換約路線,強行突入大沽,結果被清軍擊敗。英、法決定再次組織聯軍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
1860年8月,英法聯軍17000余人到達天津附近海面,攻克大沽,占領天津,在通縣擊敗清軍主力。9月22日,咸豐皇帝逃往熱河,任命恭親王奕?為全權議和大臣,留京求和議約。在談判時,清政府毫無抗爭,完全接受了英、法的條件。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奕?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北京禮部大堂,交換了中英《天津條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
1860年10月25日,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奕?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北京禮部大堂,交換了《天津條約》,并簽訂了中法《北京條約》。英法聯軍隨即撤出北京。
1860年11月14日,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奕?與俄國駐華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承認了一直拒絕批準的中俄《璦琿條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英天津條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北京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