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0也就是通常俗稱的K8L,是AMD現有K8架構產品的繼任者(沒有K9),在架構上有所進步。
首先,K10將引入共享三級緩存,同時每個核心擁有自己的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如果處理器請求的數據存在于一級緩存中,則直接載入;如果在任何一個二級緩存中,則直接或者通過交叉開關載入一級緩存,并將二級緩存中的原數據標記為無效,這也是AMD的獨特設計。
K10的整合內存控制器(IMC)將有一些新特性,其將可以通過64-bit通道訪問內存,使用ECC錯誤校驗的話則是72-bit,這樣可以令讀取和寫入數據同步進行,提高多核CPU在無序訪問中的效率。
而在CPU的超頻性能方面,K10將采用分離式能耗設計IMC也可以根據各個處理器核心獨立自定頻率和電壓,這將令到玩家在超頻時可以忽略內存的頻率。而在多核心CPU的通信設計方面,K10依然采用內部的交叉開關,全部在處理器之內完成,效率更高。
擴展資料
AMD 于2001年10月推出了K8架構。盡管K8和K7采用了一樣數目的浮點調度程序窗口(scheduling window ),但是整數單元從K7的18個擴充到了24個,此外,AMD 將K7中的分支預測單元做了改進。
global history counter buffer(用于記錄CPU 在某段時間內對數據的訪問,稱之為全歷史計數緩沖器)比起Athlon來足足大了4倍,并在分支測錯前流水線中可以容納更多指令數,AMD 在整數調度程序上的改進讓K8的管線深度比Athlon多出2級。
增加兩級線管深度的目的在于提升K8的核心頻率。在K8中,AMD 增加了后備式轉換緩沖,這是為了應對Opteron在服務器應用中的超大內存需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K10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a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