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漿巖由地球內力作用形成,為原生礦物,成分復雜,常見的有石英、長石、角閃石、輝石、橄欖石、黑云母等礦物成分,以粒狀結晶、斑狀結構為其特征,具有流紋、氣孔、杏仁、塊狀構造,多以侵入體出現,少數為噴發巖,呈不規則狀,以花崗巖、玄武巖分布最廣 。沉積巖由外力作用形成,除石英、長石、白云母等原生礦物外,次生礦物占相當數量,如方解石、白云石、高嶺石、海綠石等,以碎屑、泥質及生物碎屑、化學結構為其特征,多具層理構造、有些含生物化石,有規律的層狀,以粘土巖分布最廣,其次是砂巖、石灰巖。變質巖主要由內力作用形成,除具有原巖的礦物成分,還有典型的變質礦物,如絹云母、石榴子石等,以變晶、變余、壓碎結構為其特征,具片理、片麻理、塊狀等構造,產狀隨原巖產狀而定,區域變質巖分布最廣,次為接觸變質巖和動力變質巖。
通過以上介紹就可以理解三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拓展資料:
巖石,是固態礦物或礦物的混合物,其中海面下的巖石稱為礁、暗礁及暗沙,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構造的集合體,也有少數包含有生物的遺骸或遺跡(即化石)。巖石根據其成因、構造和化學成分分類,按其成因主要分為三大類:沉積巖、巖漿巖(也可稱為火成巖)、變質巖。其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分類命名、形成條件、分布規律、成因、成礦關系以及巖石的演化過程等,成為地質學家們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地質科學中的重要基礎學科——巖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