滆湖是蘇南地區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泊,是江蘇省排名第7的湖泊,滆湖面積約25萬畝(約166.7k㎡)。
滆湖,俗稱沙子湖,滆湖位于太湖上游,縱跨武進區和宜興兩市(區),東臨太湖,西接長蕩湖,南連宜興氿湖,北經扁擔河、德勝河通長江。它是蘇南地區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江蘇五大湖泊之一。
滆湖南北長25公里,東西平均寬6.6公里,現有水面積24.9萬畝(約166.7k㎡),常年平均水深約1.3米。滆湖湖面狀如一長茄形,湖岸圓滑整齊。湖體呈淺碟型,湖底平坦。沿湖河港縱橫,水網交錯,池塘星羅棋布,自然環境優美。
擴展資料:滆湖的取名由來:
關于滆湖的取名由來,在常武地區的地方志中找不到相關的記載,宋《祥符經》中卻有一段與此相關的記載,《祥符經》云:“(滆湖)多白魚,南連沙子,昔有滆姓人攜龍殼歸,地遂陷。”
宋《祥符經》這段記載,雖并沒有明確地說滆湖取名與該處昔有滆姓人居此有關,但似乎也有這個意思在內。從現有的史料來看,說滆湖取名與該處昔有滆姓人居此有關是不能成立的,其不能成立的理由有二。
一是古代沒有滆族人,沒有滆族人當然也就不會有滆姓人;二是在公元100年許慎《說文解字》成書時還沒有“滆”字,“滆”字是后起字,是東漢中晚期滆湖形成后為取滆湖名所創。
古代沒有滆姓人和東漢早期前還沒有“ 滆”字,說滆湖取名與該處昔有滆姓人居此有關當然也就不成立。依筆者之見,滆湖取名應與“淹城”之名有關,同時也有“因水阻隔”和“地陷成湖”之意,這可通過下面的考證得到證實。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滆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