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歷史上,八旗與姓氏沒有必然關系,愛新覺羅作為一個大家族,其成員分在各旗的都有。
八旗分上三旗與下五旗。順治皇帝為了加強對八旗的控制,對八旗的順序進行了調整。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由皇帝直接控制,稱為上三旗;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五旗由諸王、貝勒統(tǒng)轄,稱為下五旗。所以上三旗較下五旗為崇。
入關前,八旗都有愛新覺羅氏皇族。入關之后,從順治帝以下的皇帝都把自己的皇子分封進下五旗,其目的主要是蠶食下五旗原旗主的佐領,直接影響就是,入關之后分出來的皇族,旗籍都在下五旗。
如雍正帝在當貝勒、雍親爺?shù)臅r候,旗籍在鑲白旗,繼位后回到上三旗。如啟功的祖上是弘晝,其分到了正藍旗,故而啟功自己是正藍旗的宗室。又如宣統(tǒng)帝的父親載灃一門,實際上是在鑲白旗。
擴展資料:
八旗的衰落
從順治、康熙年間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現(xiàn)追求享受、戰(zhàn)斗意志衰退的傾向。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zhàn)爭中,八旗軍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綠營兵所取代。
雍正、乾隆年間的一些重要戰(zhàn)爭,如柴達木之戰(zhàn)、平定大小和卓之戰(zhàn)、大小金川之戰(zhàn)中,盡管參戰(zhàn)的八旗官兵數(shù)量有限,其中一些號稱精銳的八旗部隊的表現(xiàn)卻不如綠營兵,昔日敢打敢沖的作風已不復存在。
乾隆中期以后,以皇帝為首的統(tǒng)治階級生活日益奢靡,龐大的官僚機構愈加腐敗。那些貴族上層已形成頹風難挽的局面。到了清代末葉,那些八旗子弟已完全成為寄生蟲。發(fā)展到販賣人口,當賣軍中的盔甲器械。大量正身旗人下降為佃戶,甚至淪為流民、痞棍和無賴。
清末,八旗軍逐漸演變成??繃夜B(yǎng)的社會救濟組織,失去了起碼的戰(zhàn)斗能力。1799年清軍在鎮(zhèn)壓白蓮教大起義時,曾一度把京營八旗中最精銳的健銳營和火器營派往前線,結果因軍紀敗壞,不聽約束,未及投入戰(zhàn)斗就被迫撤軍回京。
民國成立之后旗人特權被廢除,失去了經(jīng)濟來源又不會生產(chǎn)勞動的旗人多窮困潦倒甚至男盜女娼。八旗制度與清政權相始終,它既是清王朝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終走向衰敗沒落之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愛新覺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