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基金屬脫脂劑主要由表面活性劑、水及其它多種助劑組成。
常見組分:
1、堿性助劑
在脫脂劑中選擇添加一些堿性助劑可以將油脂皂化,促進拋光膏的脫除,但過于強的堿性會對有色金屬鏡架造成腐蝕,因此選擇體系的pH值在8~8.5之間。
硅酸鈉除油效果好,且具有緩蝕作用,而三聚磷酸鈉可以有效清除硅酸鈉形成的吸附膜,因此堿性助劑以硅酸鈉為主,輔以一定量的三聚磷酸鈉,二者用量比為8:1(質量比)。
2、溶劑
相關研究表面,在脫脂體系中添加少量的溶劑有助于對表面拋光膏的脫除,通過實驗對比篩選后,常選用較為安全且與水混溶的乙二醇單甲醚為溶劑。
3、表面活性劑
選用恰當的HLB值的表面活性劑有利于脫脂,經驗證,HLB值在10以上的表面活性劑易于形成O/W型乳化液,對脫脂有利,而且HLB值高的表面活性劑易于在金屬表面進行吸附,乳化和潤濕效果好,常選用6501、OP-10同另一種陰離子表面活性劑A按3:1:2的比例復配(質量比),達到最好乳化效果。
4、光亮劑
由于脫脂劑略顯堿性,而金屬表面光亮程度是評價脫脂效果的指標之一,因此需要加入少量的助劑提高金屬表面的光澤,水基金屬脫脂劑常選用苯甲酸鈉。
5、消泡劑
脫脂過程中過多的泡沫會對后續的清洗工作造成影響,通過在脫脂體系中添加少量磷酸酯,就能很有效地抑制泡沫。
擴展資料
金屬表面油污中的動植物油(主要成分是硬脂酸),與金屬脫脂劑中的堿或堿性鹽如氫氧化鈉、磷酸三鈉等發生皂化反應生成硬脂酸鈉和甘油,油脂被充分溶解進入堿性溶液,達到工件表面除油目的。
金屬脫脂劑中常含有大量乳化劑等表面活性物質,易于吸附在工件表面的油污與溶液的兩相界面上,乳化劑分子中的憎水基團對油污具有較強的親和能力,面向金屬基體表面的油污發生吸附反應,親水基團面向溶液方向與水分子親電結合,使金屬與溶液間界面張力大大降低。
在液體流動、攪拌、噴射、超聲等外力輔助作用下,油膜破裂變成細小的珠狀,形成水包油的乳液小微粒,使得油污脫離金屬表面,達到油污溶解和除油的效果。
皂化與乳化作用是主要從油污表面逐步進行的,要使堿性溶液浸透到油脂內部,達到潤潤工件表面,達到增進脫脂除油的效果和表面高度清潔的效果,這就是表面活性劑的浸透作用(潤濕作用)。
通過表面浸潤作用,可以使皂化和乳化清除油污后金屬表面,進一步溶解,達到表面高度清潔,對精密部件水基除油劑而言,清洗劑的質量優良性能主要體現在表面活性劑的浸潤作用方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水基金屬脫脂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