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人的思維是強調過程,美國人的思維是強調重點這可以從兩個的語言看出來。首先必須明確,思維是一種語言。曾經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將一個共鳴器放在正在思維的人的耳邊,可以看到共鳴器共鳴,把共鳴器的波紋用儀器顯示出來,與思維者的腦電波相符,證明了思維也是一種語言。現代漢語強調順序性,單句的基本結構都是:<時間地點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補語]。如果是問句,就在句子最后加上一個表示疑問的語氣詞“嗎或呢”。
如果是感嘆句,就在句子最后加上一個表示感嘆的語氣詞”啊或呀“等。很少使用倒裝句式或者強調句式。英國人所說的英語則不同,我們很難在英語比較復雜的單句中找到完全順序式的句子。
在英語的單句中,到處存在倒裝的句式,這主要是為了強調。而且英語中還有專門的強調句式:It is ... that....把最重要的東西放在前面先說。是英語的語言方式,也影響了美國人和英國人的思維方式。
在疑問句上,也有這方面的講究,特別是在特殊疑問句上,更是要把疑問代詞放置在句子最前面,問時間先要說“When”,問東西先要說“What”,問地點先要說“Where”,問方式先要說“How”,問原因先要說“Why”。
在感嘆句方面,也有專門的句式,把重要的內容放在前面,一種結構是How+形容詞或副詞,句子的重點就在這個形容詞或副詞,另一種結構是What a 加名詞。
句子的重點就是這個名詞。這些要是用中文的順序式翻譯起來,就可能譯不通,或者很令中國人奇怪。
比如:
How beautiful the girl is!這個女孩好漂亮啊。在美國人看來,在這個句子里,女孩是次要的,漂亮才是重要的。
如果用中國的順序式來翻譯這個句子,就成了:多么漂亮這女孩是。顯然句子就亂了。如要既要強調漂亮,又要強調女孩,英語就會說:
What a beautiful girl she is!或者What a smart girl she is!
如果用中國順序式來翻譯的話,就成了:多么一個漂亮的女孩她是!所以中國和美國兩國語言的差別,決定了中美兩國人民在思維上的差別。
二、中國人比較求真、比較務實,東方人求積極,求“正能量”,求痛快
美國方面做宣傳時,都是把對方說得多么多么厲害、多么多么嚇人。冷戰時說蘇聯很可怕、近年來也有中國威脅論等。
因為美國老百姓,是那種如果你不把對方說得很嚇人,美國老百姓就懶得關心的思維方式。比如二戰,如果不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老百姓、國會根本就不同意美國參戰。
而東方,不僅中國,也包括蘇聯、日本、韓國、朝鮮……都喜歡把對方說的很垃圾,把自己說的很牛逼的宣傳方式。
因為東方老百姓,是那種“你不把自己說的很牛逼我憑什么聽你的、我就不跟你走”、“你把對方說的很可怕那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嗎?那不是胳膊肘向外拐嗎?”的思維方式。
三、《論中國》的作者、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說:“中國人和美國人思維方式的不同在于:美國人認為全世界應當是我這個樣子,因此美國人具備著某種傳道士式的思維方式。
而中國人則認為,如果你生下來的時候不是中國人,你就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中國人。因此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美國人非常不同,但雙方都必須認識到另一方取得的成就和為世界做出的貢獻。”
擴展資料:
中西思維方式差異的原因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道: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強,血緣關系,親情倫理,在腦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終一家人。哪怕成家立業,另設門戶,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贍養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應盡的責任。 美國人卻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會離巢而飛,父母不再撫養他們;而子女一旦獨立,對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會,更休想贍養父母或幾代同堂了。 對于中西文化的這種差異,在中國城表現得尤其明顯。中國人如果一大家子來購物,父母為小孩買東西天經地義,已成年子女為父母代付錢也理所當然。
常常碰到這種情形,已成年子女搶著為年邁的父母付錢,雙方搶來搶去,爭個半天。老外卻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財,互不搭界。
甚至有些小孩買東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們幫助父母做家事掙得的零用錢來支付。
每當我伸長手臂,接過比柜臺還矮的小孩,從口袋上的錢包取出的錢幣時,心中總有一股難以名狀的難過,真想責問站在一旁的家長,為何不掏錢?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錢上,和年邁的父母,同樣經濟分明,年邁父母從干癟的錢囊中抖抖索索掏錢時,他們卻是心安理得。?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級白人區,是個醫生,每次來都要買上幾千塊的東西。有一次陪紐約來的母親來買東西。老板見是大客人,不敢怠慢,親自接待,帶他們上樓看貴重物品,好半天才下來,老板忍不住發話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
在樓下,老太太挑中3個總價為50美元的景泰藍小盒子及一個等價的粉紅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著,愛不釋手,一會說要買象,一會兒又說買盒子,再三考慮著。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歡,為何不爽快買下,真是個吝嗇鬼。
這時,站在她旁邊的兒子有些不耐煩了,對母親說:“你只有50多塊,只能買一樣,等你回紐約,匯錢過來,老板會幫你寄去。”噢,我錯怪老太太了,原來不是她挑剔、吝嗇,而是她實在沒錢。
心中頓時五味雜陳:難怪美國人對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沒有中國人這么高,這個揮金如土的醫生,寧愿看母親失望而歸,也不愿為母親盡一點孝心,付一點小錢。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培養出了個有錢的兒子,父母卻沾不到一點光。?
這就是現實的美國,兒子可以是百萬富翁,父母卻照舊窮困潦倒,和中國人的“母以子貴”,“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國傳統天差地別。 如今,家庭、親情觀念強的中國人來到了美利堅這塊土地,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及尊老愛幼的美德難免不受到美國文化的沖擊,但愿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能堅持自己的優良傳統及美德,讓中華文化這朵奇葩,在美國各族裔的百花園里綻開得更鮮艷,更燦爛。
參考資料:觀察網—基辛格就中美關系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