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
當年徽班進京時,北京地區流行著很多戲曲。有昆曲、戈陽腔等其中昆曲產生于江蘇昆山一帶,他備受士大夫文人的青睞,被稱為“雅部”,而其他地方劇都被成為“花部”。當時清廷的戲曲政策試揚“雅部”抑“花部”,昆曲成為宮廷壟斷的劇種,漸漸脫離了廣大的人民群眾。
為滿足觀眾的口味和演出市場的需要,徽班在演出劇目、人員組成、藝術形式等方面都采用了兼容并蓄、為我所用的姿態,吸收昆曲梆子腔等劇種富有藝術生命力的腔調和表現形式,字韻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規范講究。
經過不斷的融化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劇種——京劇。經過幾代藝術家的不懈努力,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兼收并蓄,推陳出新,在清朝同治、光緒年間迎來了第一個繁盛試期。由此可以說,京劇是由徽調、昆曲、楚腔、梆子腔等不斷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兼收并蓄,推陳出新形成的。
區別:
1、文學性不同。
昆曲的劇本多為“傳奇”,少數是“雜劇”,是正統的中國戲曲劇本構成的形式,作者多為文學家、劇作家或知識分子。
京劇是俚俗的劇本,傳統劇作者多為社會中下層,姓名有的不可考。
2、句子構成不同。
昆曲的唱詞是曲牌體,由長短不規則的句子構成;京劇唱詞是五字句或七字句,也有變體到十字句,有著源自說唱文學的痕跡。昆曲是一首一首的歌曲,曲牌名稱雖有一樣的,但曲調隨字的四聲陰陽不同而變化。
京劇是所謂板腔,由少數十分單調的曲調原型(主要只有西皮及二黃兩種,是上下句的說唱文學套上音調而構成,音樂非本質,本質是吟哦)加以幾個變型,型式少,調子往往聽來千篇一律。因屬吟哦,所以才以板為單位拉長縮短,這就是板腔的來源———說唱文學的“吟哦”。
擴展資料:
京劇歷史起源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引發了文化消費欲望的高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昆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斗藝,并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
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幫以鹽商出名,黃山歙縣的鹽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昆山腔的興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賈紛紛蓄養家庭戲班。已經在外地商界嶄露頭角的徽商也紛紛效仿。長期為某個徽州商人所養所用的戲曲班社就被外人稱為“徽班”。
徽商廣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帶,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戲也開始興盛。他們唱昆腔,由于語言的差異而不“諧吳音”,不經意間唱出了一點“。尤以誕生在安徽安慶市懷寧縣的石牌調最著名。徽州藝人帶著鄉音下揚州,得到了徽商們的親情惠顧和重金扶持。他們或出沒于碼頭街肆,或為徽商富賈所容留。技藝得到發展,鄉音也漸占上風。
值得一提的是,歙縣大鹽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極高的戲曲鑒賞家,他酷愛戲曲,家中常常“曲劇三四部,同日分亭館宴客,客至以數百計”。他把各種名角聚在一起,又讓不同聲腔同臺互補,使異軍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采眾長的開放格局。
“亂彈”亂唱,紅火異常。這時最叫彩的是來自安慶的戲曲藝人,清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就這樣寫道:安慶色藝最優,蓋于本地亂彈,故本地亂彈間有聘之入班者。徽商在商界進一步站穩了腳跟,他們和戲曲藝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而涌現出大批戲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昆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京劇 (中國戲劇藝術(國粹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