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雁蕩記》這篇游記不側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是借游抒懷,筆墨集中在游山的兩點心得體會的闡發上:
一是雁蕩山因險峻僻遠而未被愚僧俗士的雕像題字所玷辱,故而保全了遠古的容色;
二是雁蕩山巖深壁削,氣象森嚴,令人萌發“嚴恭靜正”之心,與天地的精神相互融合。這篇散文構思巧妙,品味深刻,筆墨清新,饒有情趣。
擴展資料
整體賞析
這是一篇別具一格的游記。文章題目為《游雁蕩記》,第一段卻說:“茲山不可記也”。接著,作者將雁蕩山與柳宗元筆下的永柳諸山相比較加以說明:永柳諸山本處在人跡不至的荒涼偏遠之地,柳宗元先貶永州,后遷柳州,探幽尋勝,寄情山水,形諸筆墨,曲意形容,以寄托自己的的孤憤。
永柳諸山也因柳宗元的游記而聞名于世。而雁蕩山“幽奇險峭,殊形詭狀”,“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容易與“號為名山者之所同”,寫不出雁蕩山的特色,故“不可記”。
北宋的王安石通過游覽褒禪山悟出做學問的道理,而方苞則于游覽雁蕩山領略到做人處世的道理,二者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對雁蕩山觀察細致入微,對它的評價也最恰當不過。因此,雁蕩山之游,意義既十分深遠,而它也不是絕對不可以記的了。